APP下载

西画东渐及中国油画的现实主义

2009-08-31

文艺争鸣 2009年7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油画绘画

王 鹏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油画的发展传播普遍认为百年有余,而实际上任何文化现象受到影响和变革形成气候的背后应追寻其最初发生文化碰撞的肇始基点。从美术史学方面而言,中国具有文化规模和历史影响的西方古典绘画传入中国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开始,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七年即1579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el Ruggieri,1543~1607)受意大利耶稣会派遣来到中国,其携有“笔致精绘的圣像画”,于1583年获准在广东肇庆建立教堂,其中教堂内悬挂有圣像绘画作品。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eee,1552,1610)于1582年底达中国澳门,1601年进京向明神宗进呈天主像一幅、天主圣母像两幅等物品。这是有史可考的真正西方古典绘画登入中国的开始,明神宗万历年间也正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古典绘画成熟期,利玛窦在传播天主教义和西方科学的同时也是在中国有效传播西方美术的重要角色,这是西画东渐的重要的具有奠基作用的最初史迹,是中国本土最初接受西方古典绘画的开始,从历史长线来讲无疑是对中国现实主义绘画造成重大影响的源头所在。

利玛窦在中国过世105年后,一位真正身体力行首先在官廷内影响改变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及传播西方古典绘画的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画家朱塞佩迦斯底里奥内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8月17日抵达中国澳门,取汉名朗士宁,并于同年进京,康熙末年荐入宫廷,开始长达54年的宫廷画师的创作生涯,在清官廷内朗士宁不仅展示了他的现实主义写实一派的油画才能,还创作了大量“中西合璧”的人物肖像画、历史记实画、走兽翎毛、花卉及静物等作品。朗士宁不仅将欧洲绘画的造型、光线融合运用于中国传统绘画中,深刻而完整地结合改造了传统中国绘画的技法面貌,形成“郎士绘画”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在宫廷传授欧洲古典写实油画技术、铜版画和焦点透视法等。这些新颖的绘画理念和风格在宫廷里一度成为时尚。郎士宁给宫内皇帝、大臣画的油画肖像及为皇帝歌功颂德制作的历史记实画,又为西方现实主义油画在中国的扎根宣传向前迈了坚实的一步。这种在当时新颖的现实主义写实绘画手法符合人们追求新审美的眼光和思维。虽然由于封建社会体制的原因而只囿于宫廷,但当时的宫廷无疑有代表了最先进最早接触新事物的一面。而同时中国沿海随着与欧洲通商和文化交流已出现西洋画和外销美术,这种西洋画是写实的现实主义流派,这也说明民间开始传播接受现实主义绘画。

20世纪初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现实性

郎士宁去世后百年盈余,随着社会变革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矛盾和斗争尖锐,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185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国崛起,明治维新成为取法西方自强的榜样,有志图强的青年出国成为时尚和最佳选择,19世纪20年代留日留欧的学生达到高峰,他们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效仿先进的美术教育及理论体系以改良中国落后的科技和传统美学艺术。这是继宫廷“现实主义写实绘画”之后一次真正的全面的社会性新美术运动,直接从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开始影响人们的传统观念和审美趣味。而现实主义手法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而走到了美术改革的最前沿。这些在美术教育上求变图新之人前后包括康有为、蔡元培、徐悲鸿、鲁迅等等。

虽然当时海归派有人同时宣传推广当时欧洲流行的野兽派、印象派等等,但因社会信仰和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而形成的接受能力的不同,现实主义写实绘画在当时的中国被国人更广泛接受,并深深根值于国人对艺术的审美表现中。现实主义绘画之所以首先被广泛接受并根植于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中,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追求东方式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而缺乏“科学、严谨”的理性创作习惯。在西方成熟的民主、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下所培养出来的审美,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尤其是现实主义绘画理念,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符合当时中国民众的要求,必然影响着中国新艺术的发展方向。西方现实主义写实绘画在中国带有中国的“现实性”而生根发展。这是特定历史阶段、人文环境条件下的历史必然发展趋势,它与传统中国绘画并存向前发展。相互影响,并逐步改变着中国美术的审美趣味,改造着中国传统绘画的面貌,推动现代中国绘画的向前发展。同时,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精神为了适应环境而融合和吸纳中国传统艺术的养分发展和壮大自己,这便是民族性影响渗透外来文化的效果显现,即现实主义油画的民族化。如徐悲鸿先生的油画《田横五百士》。不仅展示了他深刻体会的欧洲古典绘画的技术魅力和“法国味道”,而且在当时的中国极具并喻示着现实主义的思想和进步精神。

现实主义在中国的流变

同其它艺术存在形式一样,美术流派的更迭,演变和传扬也大同小异,现实主义绘画精神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同样随时间的演变经历了从非主流到主流的过程。最初,画家们走出国门去“拿来”。当他们传统的中国意象的绘画思想受真人实景的西方写实油画冲击时,无不叹为观止。对中国画而言,西方古典写实对物体质地、空间、形态等等技法处理是传统中国画家难以企及的。

早期的留学生如饥似渴的投入到学习写实技巧中,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和细腻真实的刻画带给他们太多诱惑,他们忘却和忽略了从本体上去探求油画语言。其实。写实技巧不等于现实主义,从徐悲鸿和常书鸿等人的一些作品看,用写实手法画的作品实际上多具有古典主义倾向。在西方美术史上,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被称作是“浪漫主义的伟大作品”,它是以历史背景和真实事件为基础,技法也是写实的,但它不是现实主义。对于“现实主义”绘画来讲,不是单纯的写实,它倡导的是对真实的现实和底层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的反应,反对浪漫情怀的流弊。从现实主义画派代表库尔贝和杜米埃的作品来看,他们以底层劳动大众的生存状态为创作源,以真实描绘和反映为创作目的,再现现实的真实。“现实主义”是一种精神指向。是体现“现实性”,体现社会的现实、生活的现实、伦理道德的现实包括精神上的现实,总之,就是敢于直面描绘当下存在的“现实”。“写实”的手法是为“现实主义”而服务的。

近百年,中国文学艺术历经从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革直至改革开放,艺术经历了“为艺术而艺术”和“艺术为社会服务”的两种主要倾向的博弈。到今天,仍然需要思考关于艺术的功利性等问题;关于“现实主义”艺术本原的问题;关于中国有没有“现实主义”的问题;关于“现实主义”在中国发展方向的问题等等。“现实主义”艺术再次成为中国美术界关注的热点。

展示民族性的现实主义绘画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现实主义绘画在文学艺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大众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得到深广的推动和发展。虽然形式单一,不乏精品力作涌出。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影响巨大。“十年文革”后出现的“伤痕绘画”及后来的“乡土风格”同样因现实主义写实手法而打动观众,单一的思想内容与现实主义写实绘画的完美结合促成艺术家为人们认识理解特定时期的国家命运及重大历史事件做了形象诠释。以中国油画本土化的语言来表现时代主题。展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现实主义绘画因为贴近生活,揭示生活中现实的一面,从而使观众去认识,思考社会中的矛盾。弥补精神缺失,它与时俱进,思考审视历史,以及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修正司空见惯,麻木而约定俗成的见识与陋痹,引领人们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像俄罗斯伟大画家巴列洛夫《耶稣与罪女》,现代绘画大师弗罗伊德的写生创作,当观者认真欣赏时,促使人们去追问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潜移默化影响人们对世间真善、丑美的认识。

现实主义绘画中对物像的描写绝非照抄和被动描写,而是对物象、自然规律充分理解掌握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再创造。是高度概括和提炼后的艺术升华。从早期文艺复兴大师们对宗教题材中人物世俗化的表达,一直到印象主义绘画对自然界光色与物的解读,无不充分实现着人的意志意识力与客观现象世界一次次的超越,画家的每一笔触都饱蘸思想个性和人性的解放。

在当下信息图像风格多元化的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现实主义绘画仍势态强劲。今天的现实主义绘画更多地随社会进步发展演变成一种现实主义精神,不仅包括写实的手法等等重要因素,而且已融进具有时代精神和特点的意识、意象特征。它拓展了早期现实主义绘画的精神内涵和过去单纯的思维模式,将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绽放异彩。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油画绘画
一张油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油画《塬下》
油画
新法律现实主义
《岁月长又长》(油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