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色×月”?的酸涩雀跃

2009-08-20

中国经济信息 2009年13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考场黑色

2009年6月8日,中国成都,2009年全国普通高考最后一场考试结束,一位刚出考场的考生忍不住雀跃欢呼,现场的不少考生家长也露出会心的笑容。相信绝大多数不在现场而经历过高考的人,通过摄影镜头看到这一幕,也会会心一笑。

这是一种包含了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的笑。

但凡经历过三年高中生活的人,在咬牙熬过了充满焦虑、紧张、绝望、自责、愤懑、疲惫的那一千多个日夜之后,在终于迎来彻底“解脱”的那一刻,从心底陡然奔涌而出的,除了最初的狂喜,往往还有莫名的空虚和酸涩。

不少如今三、四十岁的人,还会不时梦到自己在考场上做不出题,醒来时犹自心悸不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大多数经济社会制度都已有了巨大乃至颠覆性的变革,高考是三十多年来为数不多的一直没有实质变化的制度之一。

作为一种国家制度,高考被期许了太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功能,作为一个人生节点,高考被赋予了太大的投资和太重的期望,以至于处在这个节点上的每一个考生、考生家长,以及被这项制度裹挟的每一个社会部门,都承受着深深的煎熬感。

因为这种煎熬感,高考举行的那个月份曾在二十多年里一直被称为“黑色七月”。后来考试时间调整到了六月,据说比较凉爽,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于是有媒体称之为“绿色六月”,只是,有谁认可“绿色”之说吗?

在高考制度得到彻底的改革之前,“绿色”不会出现。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考场黑色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性散文
期末小考场
考场借笔
黑色
黑色星期五
他山之石:看巴西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那个黑色的夜晚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高考制度改革:我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