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路者孙田夫

2009-08-20

中国经济信息 2009年13期
关键词:秃鹰日本企业

宋 辰

帮助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是一种几无先例的事业。最先从事这一事业的人肯定是触摸到了诱人的机会,但也注定要面临巨大的挑战。

故事的隐喻意味萌生于2007年。这一年对中日两国似乎都显得平淡无奇。2月份,一则很短的报纸消息说,中国的一家半官方机构在江苏无锡举办了一场“中日企业合作交流研讨会”,来自日本通产省、三菱日联证券等机构的跨国并购专家,与50多位中国企业家“共同探讨了日中合作的前景,特别是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的相关实务问题”。几个月后,当孙田夫被三菱日联证券公司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身份派驻北京时,他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对这场研讨会一无所知。

在2007年2月吸引了孙田夫的注意并给他留下很深印象的,是日本国营电视台NHK开播六集电视连续剧《秃鹰》,这部连续剧改编自孙田夫的朋友、日本畅销书作家真山仁的同名系列小说。秃鹰这种猛禽据说是以死尸或濒死的动物为食的。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大肆收购破产或濒临破产企业的美欧私募基金被称之为秃鹰基金。真山仁的小说及电视剧以略显沉闷的财经题材,却在日本大为走红,这让孙田夫感到蹊跷。

小说《秃鹰》已有中文版,但在中国基本上无人注意。两年后《秃鹰》系列的第三部《Red Zone》却让孙田夫多少觉得不快,因为其副标题是“秃鹰对决红色秃鹰”。“红色秃鹰”很明显的是暗指2007年9月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在以真山仁为代表的不少日本人看来,中国资本尤其是中国国家资本对日本企业的大肆收购,似乎已是山雨欲来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其实中投公司似乎并未对日本感过兴趣。当然,日本媒体近似迫害妄想症式的大惊小怪,中国人也基本上一无所知。

真山仁将刚出版的《Red Zone》寄给孙田夫是在2009年4月。他肯定没想到,一个月后,孙田夫辞去了三菱日联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一职,而接下来他要做的事,正是帮助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

机会

从三菱日联证券这样的大公司及孙田夫那样的位置上辞职,在日本的企业文化里,可以算得上一种非常之举。从孙田夫的事后回忆看,此举的动机似乎也萌芽于2007年。

2007年6月, 孙田夫在派驻北京后的第一份月报中,提出了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的构想以及具体思路。尽管本公司内反应不大,但却受到一些日本基金公司的注目,以至登门拜访。同年下半年,孙田夫策动中国某行业的龙头企业去收购日本的一家同行业企业。在孙田夫的全程扶助下,这个历时半年的项目基本上做到了最后一关,但最终因为日本企业方面的原因没有成功。

“我那时的身份很不方便。我在公司是做宏观的,而那次我以个人身份从中斡旋,做的是微观业务,尽管这并不与公司规则冲突,但是毕竟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多有不便。本来,我想让公司来做这个业务,但是,我观察了两年,感觉三菱日联证券这样的公司可能不会马上动手做这样的业务。”

在谈及以前的“东家”时,孙田夫的措辞很谨慎,但依然能让人感觉其中的抱憾意味——一种当下很多中国人都心领神会的感觉。是的,孙田夫发现了商业机会,让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的机会,但要真正把握住这样的机会,他不得不脱离某种体制,进入到一种新的状态。

收购日本企业的机会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自然大量涌现,问题只在于谁来收购?美国人自顾不暇,日本大量陷入困境的企业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就在最近,一家日本地方银行就很明确地对孙田夫说,非常希望中国的银行去收购它;日本的一家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愿,陷于“黑字倒闭”的该公司希望被中国的同行收购。

以后来发生的事件来证明以前决策的正确,人的心理往往有这种“自我强化”机制,不过孙田夫的观点并非由这种心理导出。在他看来,即便没有金融危机,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的机会仍然是大量存在的:

“日本对中国来讲,不仅意味着一个国家,它也是一个离我们最近的经济发展阶段。美国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一百年前就汽车满街跑了,而日本汽车工业崛起是在不远的二、三十年前,日本的昨天是我们的今天,它的今天就很可能是我们的明天。大部分领域,尤其是制造业,日本所经历和收获的,包括技术、品牌、管理等等,拿过来正好就是我们需要的。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老师。”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日本产业组织形态的变迁也是中国企业机遇的一大肇因。在日本战后的产业组织中,大企业和中小关联企业捆绑一起,中小企业作为专业配属厂来为大企业服务。精细的专业分工使日本中小企业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有成熟、领先的技术。这种体系造就了日本曾经的辉煌,但随着成本结构的变化和全球化生产体系的扩展,尤其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的大企业把生产基地向海外迁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导致众多中小企业陷入了困境。但是日本中小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研发优势、高质量的管理和良好的品牌依然存在,也正是中国企业所缺少的,而中国企业所具有的资金和巨大市场是日本中小企业所需要的。

对中日两国情况都很熟悉的孙田夫对这一切洞若观火。

障碍

当然,孙田夫不会只盯住乐观的一面。

“外国企业到日本收购企业障碍很多,中国企业尤其多。蓝眼睛去收购本来就很不满意,黑眼睛去收购更是让他们有一种文化上的压抑感。”《秃鹰》系列及以其为蓝本制作的影视作品所反映、所迎合的,正是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文化心理。

不过,在孙田夫看来,文化心理方面的障碍也不必估计过高。他注意到,在今年 5月28日召开的日本最大头发综合护理公司Aderans股东大会上,当被视为“秃鹰”的美国基金Steel Partners和受到董事会支持的日本私募基金Unison Capital公开争斗时,股民们把选票投向了前者,受到舆论和媒体追捧的后者却被冷落了。孙田夫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评论道:“可见,在利害攸关之下,日本的投资家们仍然保持着冷静的判断能力,而不被情绪化了的媒体所左右。媒体的情绪化喧嚣的背后,是投资家和企业家的理性选择,这才是日本的现实,相信也是所有资本市场的现实。”

更何况,前往收购日本企业的中国企业背后的产业资本的行为,不太可能表现出美国“秃鹰”那样的投机性。

真正的困难在中国方面:中国企业对日本企业的隔膜,就像2007年2月在江苏无锡的那场冷僻的“中日企业合作交流研讨会”所挥发出来的情绪。

孙田夫曾通过一位业内朋友向一家中国著名乳制品企业负责人介绍日本的奶牛郊区圈养、牛奶冰镇出厂等业态。以自己在世界乳制品消费大国日本长期生活的经验和观察,孙田夫知道这都是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经验。但是这位中国企业的负责人很不以为然:我的设备是全世界最高级的,我的技术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我有什么必要非得学日本的这套做法?

也许不是所有行业都如此,但目前中国的一个显在事实是:许多行业所认可和膜拜的“先进”和“发达”都在美国,在欧洲。日本呢?可能也不错吧,可是我们不了解。

日本在华企业低水平的本土化程度、相对于欧美企业贫弱的品牌公关能力,严重降低了日本对中国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日本国家和日本企业的形象在中国社会中不断边缘化。这甚至造成了某些认识误区长期不能被突破,比如,很多中国企业认为日本是一个封闭的、不欢迎外国投资的经济体,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历史真实,但在孙田夫看来,随着形势的不断变迁,如今的日本为外国投资者设立的制度障碍未必比其他国家高,除了某些政府禁止投资的领域(每个国家政府都设有这样的禁区)之外,当前日本的大多数制造业、服务业都是欢迎外资的。尤其是2008年9月的雷曼冲击之后,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对中国资本(China Money)的看法发生极大变化。可惜,中国社会、中国企业对这一切都极不了解。

当孙田夫希望向中国企业推介日本企业的价值时,这是一个潜在而巨大的障碍,因为这意味着他在游说中国企业时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以改变对日本的太多的成见和误解。

探路

孙田夫准备扮演的实际上是一个先行者、探路者的角色。这个角色自然很难。

他目前正致力于分别在日本和中国“搭建框架”,其实就是组织业务流程和合作团队。日本的一些相关金融机构、独立的私募基金、中介机构跟孙田夫沟通很多,他们掌握足够的待收购日本企业的资料,又都对中国极感兴趣。在日本的“框架”基本形成,下一步该着手的是搭建中国的“框架”——如何在中国组织一个发现、游说和接洽目标中国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团队。

“因为(日中之间的并购业务上)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甚至这方面的中介机构也不多。目前我在做的工作是按从上至下的模式(Top down),先从行业研究做起.避开一些敏感性行业,在圈定行业后,再发掘适合走出去的企业,然后直接进入对话。”可以想象得出, 孙田夫的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长期从事宏观研究职历的影响。

组织中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这个行业到底是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进入一个尚不成熟的行业,是否意味着要冒“牺牲”的风险?对这个问题,孙田夫报以一笑:“我觉得我今天所做的工作在今后10年内都是很值得研究、操作的。” 正如其旅日期间的改名“田夫”——耕耘者,他似乎有这份耐心和准备。

2009年5月,孙田夫在香港注册成立了Chinalyst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目前正在筹备驻中国内地的分公司。

猜你喜欢

秃鹰日本企业
企业
日本元旦是新年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用母爱战胜秃鹰
《黄金时代》日本版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