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叔孙通的与时俱进

2009-08-07

百家讲坛 2009年13期
关键词:儒生弟子刘邦

吕 睿

叔孙通与陆贾都是汉朝创始之初儒术成就显达的人,这在汉初以兵伐得天下、儒生沦为社会边缘人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但两人相比较,叔孙通似乎更胜一筹,更能“知当世之要务”,且“进退与时变化”。

陈胜、吴广起义时,秦二世召集儒生们问计,所有的儒生都说这是反叛行为,应当发兵征讨。听惯了歌功颂德、阿谀奉承之言的秦二世顿时勃然大怒。只有叔孙通急中生智,故作轻松地说:“现在天下太平,您又英明神武,怎么会有人反叛呢?那些闹事的只不过是一些鸡鸣狗盗之徒,不足为虑。”秦二世转怒为喜,奖赏他丝绸20匹及新衣一套,而那些说是反叛的儒生们则统统被关押下监。事后,面对儒生们的责问,叔孙通只为自己辩护了一句话:“不如此,几不脱虎口矣!”为此,叔孙通竟背上了“阿二世”(即阿谈奉承秦二世)的骂名。

楚汉相争正酣之时,叔孙通去投奔刘邦。刘邦出身行武,素来重武轻文,甚至憎恶儒生。因叔孙通脱掉儒服,着楚衣短服去见刘邦,所以迅速赢得了刘邦的信任。此时的叔孙通不向刘邦推荐追随了自己多年的弟子,而只是推荐一些绿林好汉、行侠壮士。弟子们不免有些牢骚,他却平静地解释:“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意思是说,现在刘邦正与项羽全力争夺天下,他急需那些能够出生入死、斩将搴旗的壮士,你们能够为他冒矢石、入白刃,带兵打仗吗?既不能,就安心地等待时机好了,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刘邦夺得天下后大宴群臣,那些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大老粗们饮酒争功,喝醉了就撒酒疯,大呼小叫,甚至拔剑乱砍柱子,刘邦心里很是不快,但一时也无可奈何。叔孙通抓住时机,及时向刘邦建议制定朝廷上的礼仪制度,以规范大臣们的言行,树立皇帝的权威。这一建议正提到了刘邦的心坎儿上,他岂有不同意之理。于是,叔孙通与召集来的三十多位鲁地儒生,经过近一个多月的斟酌、讨论、修改和演练,最后将朝仪制度拟定就绪。刘邦看后认为可行,就利用长乐宫建成、诸侯百官前来朝贺之时,正式颁布了朝仪制度。

果然,朝廷之上从此再也没有喧哗争斗的失礼行为,代之的是秩序井然、气氛肃穆。刘邦龙颜大悦,大发感叹:“吾今日乃知为皇帝之贵也。”并立即提升叔孙通为九卿之一的“奉常”(祭祀部长),赏黄金五百,他的弟子也一一被提拔为官。

作为一位儒者或者说一介书生,叔孙通不墨守成规,而是知晓进退,与时变化,迅速适应环境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算得上是绝顶聪明了。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他没有硬性坚持自己的儒生形象,而是机智变通,暂时改变自己的角色。为了寻求脱身之计,他当面说秦二世的好话·为了得到刘邦的信任,他穿楚衣迎合,战争频繁,自己和弟子的学问暂时难以发挥作用,就向刘邦推荐合适的武将。但是,叔孙通并没有抛弃自己的儒者本色,也没有抛弃自己的信念追求,当他发现刘邦有整治朝廷秩序的需求时,便及时地提出建议,奠定了汉朝的礼仪制度。他的做法,堪称是曲线救国的典范。

人不能改变环境时,只有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这就是智慧。

编辑/高丹

猜你喜欢

儒生弟子刘邦
汝心如玉何须擦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汝心如玉何须擦
弟子规
弟子规
葬在时光深处的拇指姑娘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