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2009-08-06魏英敏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品质

魏英敏

摘要: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也是道德行为的原因。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原因,也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一体两面。“品质”与“品行”是相通的,前者侧重内在方面、后者侧重外在方面。行为总是依据一定的原则而行动,所以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就是道德原则与道德品质的关系。道德原则与道德品质是对应的。有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原则

中图分类号:B82-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5-0042-04

人们的道德生活丰富多彩,涵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贯穿人的一生。就此而言,道德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纷繁复杂的伦理学体系讨论的问题,归根到底不外是道德原则或规范、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以及对行为与品质的评价。道德原则或规范,属于道德知识或理论范畴,道德行为、品质及评价属于道德实践范畴。道德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塑造人的优良的德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所以德性伦理,是道德知识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孔孟之道讲的就是德性伦理,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也是德性伦理。现代西方伦理的大师们,如麦金太尔等,力主伦理学回归亚里士多德传统,即规范伦理学传统,尤其是德性伦理学传统。

从现实生活看,加强德性教育十分必要,当前的中国同世界一样在教育生活领域中重智轻德、近利远义的现象十分严重。我们的教育,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智、德、体、美、劳“五育”并存,才是全面的健康的教育,现在的情况是智育第一,特别重视智育,德、体、美、劳被忽视,或者被淡化。思想品德教育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了”。

为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差,中央提出加强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最重要。而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是德性问题,即品德或品行问题。历代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没有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品性决定行为,品性不好,就绝不会有道德的行为。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个人品德”建设问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一、道德行为(德行)与道德品质(德性)

何谓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类诸种行为之一种,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道德行为的特征表现在:第一,自知性,知道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第二,自主性,即自觉自愿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择的行动,也可以说是意志自由的行为,不是强迫的行为,不是勉强的行为,也不是谁人命令的行为。第三,关联性,与他人、社会有关联的行为,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简言之,道德行为是意志自由的行为,是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社会和自己的行为。

何谓道德品质?所谓道德品质,乃指人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素质,即品格、或者说是气质、习惯或品性,道德行为的积累即为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特征表现在:第一,道德品质是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道德品质是社会普遍性的道德要求,或一定阶级普遍化的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由于个体人不同的性格、秉性、心理、习惯,在接受反映社会或阶级道德原则时,又是有差别的,彼此不同的。所以道德品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又具有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第二,道德品质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道德品质是个人在其道德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性特征,深深地根植于思想感情之中,化作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它使主体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表现出对事务或人的一贯态度或一贯倾向,因而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由于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新的行为反复出现,也可以使人原先的品质蜕变,所以说道德品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第三,道德品质的相关性与连贯性。道德品质与其他品质密切相关,如心理品质中,人的情感、意志等。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与人的情感认同关系十分密切,对某种行为爱好,不断自觉地去做,就会形成好的品质。反过来,对某种品质特别欣赏,那么就比较容易把这种品质外化为相应的行为。

道德品质除相关性外,还有贯通性,每种道德品质,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品质相联系,相渗透,相贯通。如公正与平等相联系,诚实与信义相渗透,忠与孝相贯通等。

二、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与道德原则之间的关系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即“德行”与“德性”,同道德原则或规范之间有极为密切地关系。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一体两面,也可以说是同一的,两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构成个体道德的全貌。道德品质是一系列道德行为的总和,某一道德行为是构成某种道德品质的一个因素。道德行为的积累就是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形成。人们的道德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和训练出来的。人们若是希望具有某种道德品质,那么,他不仅仅需要对一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有所认识和理解,而且必须在此基础上,践履笃行,付诸行动;在不断重复的行动中,养成一种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所谓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与道德原则相互通达,相互体现。道德行为,不论是目的论的伦理行为还是道义论的伦理行为,都要贯穿一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没有道德准则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行为总要体现准则的。境遇伦理学标榜他们的理论主张在某种境遇中,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行为的选择,而没有什么固定的原则或规范要遵守。实则不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行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原则。还说他们主张爱,认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爱不是原则吗!道德品质与道德原则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品质与原则是互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品质就有什么样的原则;有什么样的原则就有什么样的品质。恰如当代美国伦理学家弗兰克纳所说:“对每一条原则来讲,都会有常与该原则名称相同的一种好的道德品质,它包含有按照该原则行动的一种气质或倾向;而对于每一种好的道德品质来讲,也都会有一条原则规定着体现该原则自身的那类行为。”可见道德品质、道德行为与道德原则三者密不可分。原则行为是人的道德的外在表现,而品性,品质则是人的内心的道德素质。

三、中外优秀道德品质概说

注重德性教育,培养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古希腊时代智慧、勇敢、公正、节制,被视为全体公民的四大主德。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把人的道德品质分为尘世的德性,即智慧、勇敢、公正和神学的德行,即博爱、信仰和希望。并认为“理智与实践的德性只能使人的理智与意欲达到完善”。而神学的德性,则能使人接近上帝,获得至善和幸福。这就是中世纪所讲的主要德性。资本主义上升时

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他们便把惜时、守信、节俭、进取、公平作为社会倡导的道德品质。

在中国古代往圣先贤,倡导仁、义、礼、智、信“五常德”之外,还有智、仁、勇“三达德”。明清时代,流行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德性说。民国之初,中山先生提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所谓“八德”。

当代美国哲学家弗兰克纳把德性加以分类。他说:“许多道德家,其中如叔本华也和我一样,把仁慈和公正看作是基本德性。我认为,所有通常的德性,如爱、勇敢、节制、诚实、感恩和体谅,至少就其作为道德的美德而言,是可以从这两种德性中引申出来的。”

弗兰克纳把人的德性分作基本的与派生的两种颇有启发。他还主张人的德性有等级之分,第一等级与第二等级。第一等级是基本的如仁慈和公正,包括由此派生的诚实、说真话等。第一等级的德性是适用于道德生活的某一方面,第二等级的德性,则是比较抽象的和一般性的,适用于全部道德生活,如凭良心办事、勇敢、正直、善良意志等。

弗兰克纳是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他的独到见解令我们叹服。在当今的中国,我们要倡导的,或者说要求人们具有的道德品质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我们社会的主体道德原则或规范是什么?

依笔者之见,我们的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体系是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人道、公正、诚信五个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的总原则,社会主义道德总括词。为人民服务是平等互助的道德,是我为你服务,你为我服务,人人是服务者,人人又是被服务者,也可以说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彼此相互服务,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大众谋取最大的利益与幸福。因此这个原则,又可以称之为“善行”的原则。

集体主义原则,探讨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简言之,即公私关系。公私关系要统筹兼顾,以公为先,当公私矛盾不可调和时,私要自觉地服从公。所以集体主义原则,又可称为“公先”的原则。

人道的原则,是人类道德的精华。各种伦理文化一致公认的好道德。人道原则主张人把人看作是人,不是物。尊重人的权利和价值,“仁者爱人”。

公正的原则即正义的原则,它是一种普世伦理,不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共同尊崇的美德,其基本意义是平等。平等待人,就是公正。

诚信原则,诚与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道德传统,也是人类共同承认的优良道德。其含义是言行一致,恪守诺言。

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就是五个:为人民服务,即善行;集体主义,即公先;人道;公正;诚信。

讲五个原则,有没有根据?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有根据。这个根据首先是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经济关系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文化观多元化,道德观自然也是多元化的。在我们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内的原则或规范也必然是多元化的,所以只讲集体主义一个原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讲多个原则。而且,人道、公正、诚信是当今中国社会呼声最高,已为大众所共识的道德生活原则,怎么可以不讲呢!

其次,讲这五个原则,也有中共中央文件的根据。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说:“……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这两段话把诚实守信、人道主义与集体主义并提。可见诚信、人道也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当属无疑,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写到:“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

不言而喻,这里又一次把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并列在一起。2002年1月中央发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讲到:“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人群众的要求。……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里再一次讲到,“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中共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说,“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非常明显,诚实守信在这里成为道德建设的重点,是与集体主义原则具有同等的价值。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会议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说:“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里胡总书记把公平正义提得非常高,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一项重要原则,完全是顺理成章的。

综合上述,可见将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人道、公正、诚信等作为我们的道德原则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根据道德原则或规范,与道德品质一致、相对应的原理,我们要倡导或塑造人的道德品质是什么呢?我们以为,与为人民服务即善行原则相对应的品德是“善良”;与集体主义,即“公先”原则相对应的品德是“贵公”;与人道原则相对应的品德是“仁慈”;与正义原则相对应的品德是“公道”;与诚信原则相对应的品德是“诚实”。

善良、贵公、仁慈、公道、诚实这五种品德,应当是与上述五道德原则相一致的基本品德。由这五种品德还可以引申出其他的品德,诸如,从“善良”中可引申出“良心”、“友善”;从“贵公”中可以引申出“无私”、“勇敢”;从“仁慈”中可以引申出“慈爱”、“同情”;从“公道”中可以引申出“平等”、“适中”;从“诚实”中可以引申出“忠诚”、“信义”,等等。

四、如何培养、塑造人的优良品德

培养人的优良品质,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工作,也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培养和塑造人的优良品德或品质,不是单纯的就道德品质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它涉及其他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的问题。

首先是心理素质、心理品质问题。对道德原则规范的选择、与人的认知、信念、意志力相关,儒家道德修养论,讲“择善固执”,就是选择了善,就要确信不疑,坚持到底,不动摇,不半途而废。还有情感认同,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儒家伦理非常重视对人的道德情感的陶冶,这对我们有莫大的启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壅也》)知道道德不如爱好道德,爱好道德不如以实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品质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好奇”的代价
学术道德实践过程中“知行合一”的相关路径讨论
龙都的新朋友
教材与教学和谐共生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