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课外题材 充实生物教学

2009-07-30刘凤娟

甘肃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节日社会自然

刘凤娟

[关键词]课外题材;自然;生活;节日;网络;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48-01

生物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以外的,由学校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的生物学方面的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发掘活动题材是创造性地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关键。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在身边发掘出丰富的活动题材,继而“导演”出一幕幕生动的“话剧”。

一、观察自然找题材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在此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选择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活动题材,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悟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在学校空地上进行蔬菜和食用菌的栽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多有趣的和有价值的问题。有的问题可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找到答案;有的问题可参照别人的经验,通过实验找到答案;而有的问题,则可能是一种新的发现。这对求知欲很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和启发,甚至会挖掘出他们潜在的认知能力,对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和不断提高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技能有着不错的效果。

二、贴近生活选题材

很多时候,学生会感觉到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脱节,无法用它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这时,我们可以举办一些贴近生活的知识讲座或报告会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退耕还林”。有的同学百思不得其解:当初为了增加粮食总量,咱们提倡垦荒种粮,可为什么而今搞开发不但不巩固既有“成果”,还要“背道而驰”?为此,我立足西部的特点,收集了许多课外资料,分析研究了中央这一举措的正确性,并安排了一场专题讲座,列举了黄河和长江沿岸因掠夺式砍伐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节日宣传挖题材

与生物教育密切相关的节日很多,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减灾日、世界粮食日等。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生物节日的气氛,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宣传活动,可以便其更加轻松地掌握并巩固生物学知识。

例如,笔者结合“国际爱鸟日”组织学生开展爱鸟、护鸟活动,以及珍贵鸟类的观看活动。我还在上课时播放了《朱鹮》《丹顶鹤》《白鹭》等鸟类纪录片,让学生在聆听悦耳的鸟鸣、欣赏美丽图画的同时,了解鸟类与人类的关系、鸟类受到的威胁、以及怎样进行对鸟类的保护等知识。

四、网络邀游丰题材

网络具有容量大、速度快、范广、双向交互作用性强等特点。利网络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我充分利用我校已配备的远程教育和多媒体设备,在组织学生进行了“押花贴画”比赛之后,将各个班优秀作品的相片和制作说明,全部发布到网上。这样,既保证了优秀作品不受损坏,又增强了展示效果,还吸引了更多的同学来参观。又如,我校还组织了名为《生态校园之我见》的小论文比赛,并为此开设了一个名为《生态校园》的网站,许多学生,甚至是外校的学生都投来了稿件。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又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五、走入社会创题材

我校地处农村,因此,在生物课外活动中,我就带领学生走人社会,利用调查、访问、参观、远足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农村风情,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在《走进棉乡》这一系列课外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参观了通申纺织厂、三余轧花厂,让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和工人进行交谈后自由组成探究合作小组,对棉花的生长过程、棉花的作用、棉花的种植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随后,我们又把试验田留给学生,让其一起来感受种植的辛苦和快乐,体验丰收的喜悦。

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对棉花的病虫害情况进行调查,把常见病虫害的症状表现、发病时间、预防和治理的主要方法整理成册,成为本地推广农业技术的一手材料,使其感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生物课外活动中蕴藏着无数的活动题材。只要我们捕捉和找准活动题材,自觉地围绕学生的生活去发掘,就能使之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达到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创造。

猜你喜欢

节日社会自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