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的导人艺术

2009-07-30祁世江

甘肃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导入

祁世江

[关键词)导入;回顾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41-01

俗话说:“响鼓还需要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就是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效率。

一、回顾导入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如在教学《致橡树》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还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情境导入法。现实生活与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我紧接着问学生:“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的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教师预设的轨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三、由面到点导入法。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教师在导人课文时可反其道而行之,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上来,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人:“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出动,情为水发,文思喷涌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文豪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不自禁,醉书一曲《念奴娇》,让后人传唱。”

四、故事导入法。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当在课堂上提到课本以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人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羊肉不会变成羊,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有学生立即提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样,导人课文的学习就很顺利了。

五、对联导入法。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学生了解得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果能适当地进行引导,便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间,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对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然后我说:“这副对联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作的挽联,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于两人的遭遇,鲁迅先生也拿起他那匕首般的笔,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结合挽联,学生很快体会了课文中作者的悲愤之情。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语设计不能刻板单一,教师应力求形式多样化。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示例之外,教师还可采取审题导人法、图示导人法、提示问题导入法、提炼观点导人法、介绍背景导人法、针对语病导人法等等。教师不论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猜你喜欢

导入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导入的策略
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构建
如何打造有效的小学管理工作
关于中学语文“导入”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