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2009-07-30祁发明

甘肃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批判性创造性创新

祁发明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批判性;发散性;创造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35-01

一、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在教学中,凡是体现学生个性的东西教师都应该作为一种资源加以保护、引导,并在引导中加以开发、利用。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对学生进行“一分为二看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尤其要注重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否定,跳出思维定势的圈子。例如,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做完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出燃烧的必要条件后,进一步设问: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如何才能燃烧?对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很快就会解答,而对于水中的白磷,学生则会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出现不同的情况。此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然后再用实验加以验证。这样不但有利于消除上课过程中过于拘谨的场面,缩短师生之间感情的距离,还能让学生从中学到活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拓展思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发散性。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与创造力有着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例如,在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该用什么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而是让学生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分析比较制取氧气、氢气的仪器装置,然后展开讨论,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提出制取二氧化碳的仪器装置,并总结出装置的特点。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过程。

三、鼓励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的工作来源于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又来源于丰富的联想。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联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还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最新科技成果,用直观形象的实例来唤起学生联想的灵感。例如,有关氢气的工业制法,课本上并没有提到用水作原料。这是因为电解水时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成本太高。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室用KC103制氧气时以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事例,联想在水电解时我们是否也可以加入某种催化剂来降低电解时的耗电量,而这种催化剂一旦被发现,我们的世界又将变成什么样的情景?在教学中巧用这些实例,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使其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

例如,我在讲授“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先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让学生自学。然后再出示一些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此时,学生虽然讨论积极,却都不敢一试。这时我再鼓励和点拨双管齐下,引导学生上场实验,继而让其根据不同的实验结果找出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次地探究能否用木炭等物代替磷,以及它的原因。最后再让学生据此设计探究性实验。这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还为其培养了创新意识。又如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的实验时,许多学生的实验并没有产生爆鸣声,于是我启发学生分析原因:实验装置是否密封,收集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试管中的氢气量是否太少或太多。经过我的引导,以及学生们的认真分析、实践探索,实验室中终于听到了令人兴奋的、尖锐的爆鸣声,这证明了创新能力的发挥已在部分学生中初步得到了体现。

需知,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遇事多思考、多质疑、多联想、多探索,使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并逐渐升华为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这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学生。

猜你喜欢

批判性创造性创新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