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形成

2009-07-30刘永玉

甘肃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障碍教学方法

刘永玉

[关键词]学生;问题意识;障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11-0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遇到困惑时产生的一种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态势。“问题意识”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学生发挥主体地位最突出的表现。事实上当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十分薄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问题意识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呢?

一、学生自身方面

1学生学习价值取向的误区。为什么而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无非是为了将来考上大学,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等等,这都是外部力量促使学生在读书。而为了充实和发展自我,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读书的学生是少而又少。功利性成了价值取向的主体,在这种取向指导下,学生学习时主要关注课本知识,关注老师的讲解,关注老师、学校对他们学习成绩的评价,关注学习成绩的量化表现——分数。学习只是在教材和教师划定的范围里苦苦挣扎。因此,学生就会对老师形成一种近乎盲目的“知识崇拜”,很少有学生对老师的观点和讲解提出异议,“问题意识”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和盲目崇拜下便慢慢削弱。

2学生的心理障碍。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方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是影响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主要心理障碍,从目前的授课形式来看,过分严格的课堂纪律和授课方式,使课堂变得非常沉闷。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也受到各种限制,随便提问也许还会招致老师的指责、挖苦和批评,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提问的欲望越来越少,沉默成了学生上课常见的形式,上课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成了学生的一种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提问的勇气。

3学生的思维定势障碍。从小学到高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不少教师仍习惯于“满堂灌”,因而不自觉地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适应教师的单向传授,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学生提问的技能障碍。在课堂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可能对提问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老师的有效指导,他们往往没有提问的技能和技巧,想问却不知道怎么问,或者提问缺乏有效性,提出的问题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

5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学生本身拥有的信息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信息量越大,提出问题的质量越高。从目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和作业量来看,学生只有很少的时间学习课外知识。学生信息积累的途径很少,知识量小,所以很难形成“问题意识”。

二、教师方面

1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新课改实施到今天,有一部分教师仍在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播大量系统的知识,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学习,追求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效果。这样,学生的人格和智力被课堂拋弃,致使学生缺少求知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所以,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日渐减弱。

2教师权威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班级是学校管理体制中的一个组织单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决策者和统治者,具有发号施令的权力,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命令与执行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双方是对立的:教师把学生看作认识、教育的对象,学生把教师看成知识的传授者、行为的约束者,是帮助他们达到学习目的的对象。显然,师生成为“利益交换”者,师生之间缺少精神上的交流。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活动由教师发号施令,学生只能是处在被动状态下,问题意识就被逐渐扼杀掉了。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不能只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应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精神、道德的呈现和发展过程。新课程理念认为,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增加学生话动的机率,激励学生问題意识的产生。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障碍教学方法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跨越障碍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