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高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2009-07-30郭俊元杨春平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郭俊元 杨春平 贺 迅

摘要: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长、教育事业不断提高的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情况也在发生着改变。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节奏变化快、思想复杂、独立性强、义利观念强等特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应有所创新,逐渐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管理理念。本文在高校学生管理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提出了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的目标和内容,并探讨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以期有助于高校学生管理,有助于高校学生成长。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和高学历人才的基地,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优劣,直接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乃至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的高低。当今高校已不再是“象牙塔”,而社会对人才的理解也不再是简单地局限于知识占有量的多少,更多地要看对知识的创新和有效配置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件传统教育铸造成的“标准产品”,而是致力于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更多地突出个性发展,而当前高校也承受着社会环境和自身管理本身缺陷的双重冲击。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

1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呈块状的。每一个院系就是一个块,其中教学、科研、党团政工、学生管理无所不包。就学生工作而言,教育、管理、服务、纪律、卫生、学习集中于院系学生工作组,通过院系辅导员来管理学生。

1.1学生管理工作表面化。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现行工作体系、工作内容的庞杂。导致学生管理者不可避免地陷于事务堆,难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探索欲、创新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等一抓到底,也难于有精力研究学生工作规律,学生工作经验教训,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思想动态等问题,从而使管理工作表面化,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2学生管理工作效益低。

目前,高校辅导员似乎涉及科研、教学、党团政工、学生管理服务、纪律、卫生、学习等方方面面,但对学生成长成才最相关的诸如学习方法的转变、生理心理解疑、重大问题的平等交流探讨、就业指导、考研指导等方面没有发挥最大作用。高校扩招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者缺编,难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最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方向,从而引发学生管理“缺漏补漏”、“缺样补样”的局面,被动等待多于主动设计,空洞说教训导多于满足大学生情感需求的心理咨询等有益工作,从而制约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3学生管理受到诸多社会现象的困扰。

单亲家庭子女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贫困学生的教育问题、网络时代带来的网络心理障碍、厌学逃课、夜不归寝,以及痴迷网吧、恋爱成风、道德滑坡等,无形中给学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些问题面前,校规校纪、老师的教育批评、同学的帮助有时显得很无力。

传统的学生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要、发展需要、主体地位和情感联系,再加上新时代学生义利观念增强和高校所处的复杂社会环境,使得管理工作难度增大,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很难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虽然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不断壮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学生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仍缺失人本思想。总体来说,高校的学生管理仍然以制度管理学生,用制度、规章条例对学生实现监管,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处于从属、被动地位,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

2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强调把学生作为发展中心,“学生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高校管理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根本是要强化学生的本性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独立的、鲜明的、多元化个性的学生,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强调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管理者不是仅靠行政命令、强制措施来进行调控,以政策、法规、守则等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刚性管理,还要通过建立科学、规范、高效、可行的管理运行机制,健全有关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营造良好的文化和心理氛围,从而达到“不治”而“自律”、“自育”的境界。

概括地说,学生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确切内涵就是广大学生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的各种办学活动要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要始终把全体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高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的目标和内容

3.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目标和衡量标准。

传统学生教育管理中,往往存在着不充分相信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的现象,从而使得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管理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等)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管理中。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学生管理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学生第一”是现代教育和管理思想在高等学校的体现。

3.2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容。

3.2.1关心学生。关心学生首先要调查、了解学生,建立包括学生家庭基本状况、生活经历、学习情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诚信等方面的个人档案,根据调查、了解的真实情况随时对档案进行补充,并对学生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其次,要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再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生凝聚到一起,特别是要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心理有障碍学生、残疾生、后进生等)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体现管理的人文关怀。

3.2.2尊重学生。首先,学生违规违纪,除了必要的行政处分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其次,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高校管理工作由于历史、客观条件等原因。往往行政命令多于学生自主发挥和自我管理,对人才的判断、对学生优劣的评比也往往以分数的高低、是否听话、是否守纪律等作为重要的判断标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学生管理

工作者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待,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变“必须服从”为“愿意服从”。

3.2.3服务学生。学生管理者必须定位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实现从学习到生活,从教室到宿舍,从身体到内心,从精神到灵魂全面关注。“做到事事处处为学生着想,千方百计为学生办实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高校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对策

4.1转变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

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须改变对学生进行直接管制的管理方法,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从属、被动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学校和教师要一切以学生利益为出发点,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4.2改变管理的自身目的性。

高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讲究以学生为中心。什么时候需要管理,进行什么性质的管理,以及如何进行管理。其中心都是学生。管理制度的出台、管理计划的实施、管理任务的落实等,只有经由学生自身这一环节,才能“践其言,成其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正在逐步改变以往“围绕行政管理模式转”的状况,形成以制度和目标来进行外控管理的新视角。管理服务于学生,把学生的自身发展作为管理的主要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高校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学校需要用制度来引导,用纪律来教育,用目标来激励。实现“以事为本”的行政约束向“以人为本”的自我约束转变,建立民主的管理机制,把学校发展内化为学生认同的理想,把管理纪律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实现规章制度和学生的思想、理想追求、情感的统一。

4.4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既体现了管理者对学生真诚的尊重、理解、关怀与信任,也能更好地起到对学生的感染、感化教育作用,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极为重要。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主要包括:

4.4.1教师与学生的平等讨论。通过平等讨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能就某一问题形成师生双方都认可的结论。

4.4.2管理中不同意见的交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式的交流,使学生能从不同意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自身素养。

4.4.3注重校园环境建设,竭力营造强大优秀的校园文化。

在高校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过程中,仅靠制度的约束和激励远远不够。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强大的校园文化恰恰是这种环境。所以学校必须注重校风校训、校纪校规、人际关系、文化氛围下的价值取向、道德信念的建设,创造友爱和谐、健康向上、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

5结语

世间万物非一成不变,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也非固定不变,每一届大学生入校时都和高年级学生入校时一样有差异。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不能僵化、呆板。针对当代学生自尊心强、独立性强、功利心强的特点,以“学生为本”的人本管理是学生管理中值得推崇的模式之一。它可以让学生与学校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环境下成长。同时人本管理可以采取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学校发挥思想上导向作用的同时,在硬件上为学生创造条件,注重学校的环境建设,以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灵感、启迪学生智慧,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