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师生平等关系中的几个问题

2009-07-30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教育

王 军

摘要:师生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不断更新的话题,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人们对于是否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存在认识问题,也有如何去实施的问题。本文作者就是否需要和是否能够建立师生平等关系作了阐述,同时对如何实现师生平等谈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平等认识建立

师生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不断更新的话题,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当然人们对于师生关系的看法并不一致,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有认为学生在教师面前永远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师中心说”,也有教师只起辅助作用的“学生中心说”。有学者提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但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在实践中我国经历两千多年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师生关系沿袭了封建社会父子关系的模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种观点虽屡遭冲击,目前也淡化了许多。但总的来说,师生交往中教师仍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仍然起着主宰作用,学生还处于被动的地位。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平等交往中的首席”,虽然也有人对此提出不同意见,但它提出了“师生平等”的观点,这在师生不平等的情况下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师生要不要平等

师生要不要平等是就其必要性而言的,可以是利与弊的平衡,也可以是社会发展的选择。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虽然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但有两件事仍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一是我国建国60年,至今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没有,基础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假如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今天仍然在培养唯书唯上的学生上花大力气,即使我国有着举国体制的优势,基础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不是很多。具体表现在我国的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产品微乎其微,这已严重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此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为人才培养打基础的中小学教育更责无旁贷。人才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及能力与其从小接受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学生应有独立的精神,如若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不能与教师平等地对话,没有自己的观点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味地重复教师所讲的答案,这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

我们要培养的现代人才是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百姓的生计,“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今的执政理念。我们培养的是明天的接班人,因此必须具有民主和平等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著名实验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39年勒温将20个11岁的儿童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用专断、民主和放任自流三种领导方式领导他们。结果显示,民主环境中的孩子情绪高昂而愉快,学习热情高涨,互相鼓励,关心集体,纪律较好,而且能独自承担某些责任,工作效率高,彼此友好,也表现出更大的团队精神。独裁方式领导下的孩子则产生了一种紧张、焦虑的心理氛围,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都不强;彼此之间很少合作,各干各的,不怎么关注团体的目标或其他团体成员的利益;一受到挫折就相互推诿责任;因为屈从于压力,他们还能有一点工作效率,可是领导一旦不在面前,效率就会急剧下降;小组内人际关系紧张,争吵的次数比民主型小组多30倍以上,挑衅行为也多8倍。而在放任型的小组里出现了情感麻木、行为散漫的气氛,孩子失去了归属感,失去了共同奋斗的目标,不知该做什么,也不知该怎样做;他们间缺少合作,集体有名无实。他们也非常友善,只是性情淡漠。可见不同的环境将培养出不同的学生。中小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也是其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能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成长,对其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师生能不能平等

以上论述充分说明了师生平等的必要性,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要实现师生平等还必须对师生能否平等进行探讨。师生能不能平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师生是否可以达到平等,二是目前是否具有达到师生平等的条件,三是师生平等后的教育效果:

1师生是否可以达到平等。假如师生本身不可能平等,是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那就没有必要努力。平等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也是难以实现的目标。陈胜、吴广两千多年前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后揭竿而起,结果是旧的不平等被打破,新的不平等又出现。国外哲学上也有着卢梭的生而平等和哈耶克的生而不平等之说。即使对师生平等人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文喆老师认为,平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和责任相同相近,地位相当,待遇相同。而师生无论在法律上,还是角色承担的任务上都无法平等。他认为师生虽都是人,都是主体,但教师是成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学生是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所以即使在法律面前,两者的待遇与责任也不尽相同。教师有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根据责任与权利必须相称相配。让教师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也就必须赋予教师相应的管理者的地位与权力,师生双方权利、责任不同,平等当然难以实现。(《教育科学研究》,2005,10)

也有人极力反对师生平等,尤其是安徽的“杨不管”和北京“辱师”事件发生后,质疑声一片,指责目前的学生管理中,教师一味忍让学生,导致学生难以管教,提出要给教师更多的处罚权。甚至有人提出进一步强化师道尊严。

其实师生平等主要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而不是追求一切方面的平等,这是从法律意义来阐述的。在法学中,人格是一种权利,叫“人格权”,表示法律给予保障的、与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为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类似于“人的资格”。“尊重人格”,“不准侮辱人格”,都属于法律人格的范围。(袁贵仁,《试论人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他同样有“人格权”,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在教育和管理中以尊重为前提,尊重学生的权力,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和自主选择。陶行知先生是这方面的楷模,无论是他如何看待儿童的论述,还是经典的处罚学生的“四块糖”的故事,无不体现陶行知先生“教师与学生平等”思想的光辉。另一个典范是盘锦市魏书生老师,他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副班主任,是助手而不是对手,处理犯错误学生时都充分地尊重

学生。这样的典范还有很多,大凡优秀教师无不如此。

2在现有条件下师生能不能实现平等。任何一种平等的实现都是有条件的,师生平等也是如此,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师生关系是不尽相同的。如封建社会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学生只能从命,不能反问质疑。在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的教育家思想家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与个性解放,反对压抑儿童的天性和无视儿童的人格的封建师生关系,强调重视学生的个性解放。我国虽然已经建国60年,改革开放也已30余年,但目前在师生关系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师道尊严或多或少在教师的心目中残留。笔者曾经对一些农村学校进行调查,发现有些教师仍旧怀念过去教师绝对权威的日子。有位青年教师回忆当年读书时曾经被教师体罚的事情,他认为当年教师的体罚是正确的,是为自己好,言下之意今天也应该如此。受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学生的优劣由一张试卷决定,而教师的优劣则由学生的分数决定,这就给教师巨大的精神压力。学生一旦成绩滑坡或者厌学,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的力度就会加大。变严格为严厉,甚至出现侮辱学生人格的现象。此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不懂得尊重人。不尊重教师的劳动,且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管理。以上种种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师生的平等,但这些并不是根本因素。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要求师生平等,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法则之一就是平等。况且教育作为服务行业,对其服务对象——学生更应该平等地对待。至于学生不会尊重他人,那更是教师的教育责任。

3师生平等后能否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或这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假如师生平等,使得教育质量下降,人才素质减低,或者说师生平等后并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那么就不能要求师生平等。其实师生平等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比如要有创新或创造能力,就必须有批判精神,那么就要敢于质疑,教师应给予学生思维的权力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能够以平等的身份来审视教师所讲的内容。假如教师仍然以“绝对的权力和权威控制学生的学习,控制学生的活动,控制学生的行为,甚至控制学生的思想。学生没有丝毫的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权力和机会,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将被消磨、被扼杀”。(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

三、如何做到师生平等

要达到师生平等是一件非常复杂而又困难的事,因为它不仅仅是教师的事,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的许多方面,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等,因此不能忽视师生关系受着社会的影响,若将师生不平等只归咎于教师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承认这一点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可能等到社会发展了以后才去要求,何况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就目前来说,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确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要做到师生平等,观念是主要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缺失学生尊严”(人民日报,2001-03-29)。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一学生是人,在法律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法律上也是如此要求的:《宪法》第三十八条指出:学生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第二,学生是未成年人,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犯错误是难免的,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第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不能因为一次考试失误或犯了较为严重的错误,而认为其没有发展前途:第四,学生是有差异的人,不可能所有学生都非常优秀,教师要尊重差异,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选择,平等地与学生交往。

2学生要有平等的意识,只有学生有了平等的意识才会有真正的师生平等。为此要对学生进行平等教育,但我国中小学没有或很少对学生进行平等教育。比较多的是听话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听话教育是必要的,但听什么话值得思量,不是所有的话都得听,而是要听正确的话,这就有一个衡量的问题,只有师生平等了,学生才敢思考教师所说话的对错。我们应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师生平等的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

3学校应倡导师生平等的文化。学校是学生和教师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场所,他们之间的交往大都在学校中进行,学校的文化氛围会对学生和教师产生较大的影响,包括师生关系。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倡导师生平等的文化。第一,大力宣传师生平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相互尊重的认识;第二,制度相应制度,并使之成为学校中的规范,促使师生相互尊重:第三,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师生相互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第四,表彰先进教师和学生,如可每个月评选一次尊师生模范和尊生标兵,宣传他们的事迹,进行积极强化,使学校逐步形成师生平等的风气。

综上所述。师生平等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要真正达到师生平等,既有认识的问题,又有如何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粗浅的论述,以期与读者共同探讨。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