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孝”的角度看电影《刮痧》所呈现出的文化差异和冲突

2009-07-30孙桂香

文教资料 2009年11期
关键词:老父亲西方人刮痧

孙桂香

摘要: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同性、相融性,又有差异性、民族性。这种文化差异性表现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法律制度、道德价值等各个方面。电影《刮痧》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西方各方面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对“孝”的不同理解而加以分析,以找出解决民族间文化冲突的方法,增强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刮痧》文化差异孝跨文化交际

电影《刮痧》的主人公许大同来美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一天儿子丹尼斯闹肚皮烧,在家的爷爷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刮痧留下的痕迹却成为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许大同百口莫辩。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又无法相信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曲解使许大同终于失去理智。失去儿子监护权的许大同被迫离家住进贫民区的破旧公寓里,父亲也决定回国。为让老人临行前再见一面孙子,许大同从儿童监护所偷偷带出儿子丹尼斯到机场送别。老父亲临走前将真相告诉了许大同的朋友约翰·昆兰,约翰,昆兰亲身试过刮痧后,与法官一起来到许大同家宣布解禁令。许大同一家也最终得以团聚。

《刮痧》从表面看是围绕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是否受到了虐待进而引发的一系列法律纠纷,实际上却是不同民族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冲突的外在表现。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进程,物质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其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法律制度、医学理念、道德价值的差异等方面。而种种差异在电影《刮痧》中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在中国人所熟知的“孝”上的差异。

一、“孝”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地位

1“孝”在中国传统理念和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理念。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后来逐步完善并成体系的儒家文化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历来提倡“孝”,“孝”也是中国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开展的精神支柱和实践起点,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支柱,也是社会教化和学校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对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与民俗、学术的发展均发生着重大影响。数千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父母在。不远游”,“罪莫大于不孝”。古书《礼记》中也提到:“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父母之丧,三年不与从政”等。唐朝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但深情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而且展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报答和感激之情。直至现代中国,孝顺父母、赡养老人的感人故事也一直被人传诵,如河南信阳的谢延信孝顺老人的事例曾感动无数中国人,并被作为典范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文化的延续而被大力推崇。由此可见,作为一个非常注重伦理的国家,“孝”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并早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虽然在今天看来,中国有些“孝”的思想过于荒谬。中国的儒家文化也历来提倡“尊老爱幼”,这种思想直至当代社会依然被作为衡量一个人行为品德好坏的重要准则。

2西方人眼中的“孝”。

西方文化也非常赞赏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孩子上所付出的努力。英国就有这样的谚语:“父母之爱。为诸德之基。”亚伯拉罕-林肯也说过:“不论我现在怎样,或希望将来能怎样。都亏欠我那天使般的母亲。”可见,西方人也很重“孝”。但这种“孝”跟中国文化中推崇的“孝”都有哪些差异,又为什么会起冲突,根源又在那里?下面以“孝”在电影《刮痧》中的具体表现诠释以上问题。

二、“孝道”在电影《刮痧》中的具体表现

1默许甚至公开同意老父亲在家里吸烟。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一直将孝顺父母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很多中国父母很早就向孩子灌输“尊老爱幼”的重要性,所以多数中国孩子从小便意识到了他们长大了要孝顺,要报答父母。孩子对父母孝顺的表现很多,如要听父母的话,即使知道父母说的话或做的事不一定正确,也不能面露不悦。更不能当面顶撞父母,否则就被认为是不孝。电影《刮痧》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正在家抽烟的老父亲看到许大同夫妇突然回家后面露惊慌之色,赶紧将烟藏在了身后。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出来简宁是强烈反对有人在家抽烟的。为了不使儿媳不快,也为了避免由于自己的行为引起儿子儿媳吵架,老父亲决定掐灭烟头不抽了。许大同夫妇都看出了父亲的不安。简宁深知父亲是思念孙子才抽烟的。另外,她知道如果不让老父亲在家里抽烟,势必让孝顺的丈夫反感,进而引起心情本来就不好的夫妇俩吵架。因此,聪明的简宁不但没阻止,反而跟父亲说:“爸爸,你抽吧。”在这一情景中,夫妇俩虽然都知道吸烟不利于健康,但他们都没阻止,简宁甚至为了打消父亲的恐慌还公开同意其吸烟。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孝顺父母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对西方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会想,既然吸烟有害健康,当然应劝导老父亲不在家里吸烟,这才是对父亲的“孝”,这是西方人眼中的“孝”。另外,当老人问孙子丹尼斯为什么没有回来时,许大同为了不让父亲担心而撒谎说丹尼斯受了点轻伤,留院观察几天后很快就回来。西方人会问,为什么要对老人撒谎?为什么不对老人说实话?因为在极其注重诚信的西方文化中,撒谎的人是会被人痛斥和不齿的。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许大同这一做法是孝顺的表现。对一个西方人来讲,他必然会难以理解许大同的这一行为,在心理上也必然会产生一种文化冲击(culturalShock)。

2事业成功后接老父亲去美探亲。

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重视“群自合一”,突出“群体”的人格,倡导集体主义,轻视个体的人格。因此,中国是一个重视“家”的国家,“家”作为一个小的群体单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对中国人来讲意味着和谐、幸福、温暖和圆满。唐代诗人李白在其诗歌《静夜思》中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在中国文化中。“孝”包括孝道和孝行。孝道原则是孔子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孝行的基本要求是物质上保证父母,高级要求是让父母精神快乐。因此,当许大同在美国事业成功的时候,他接来了远在北京的父亲与他一起居住,这是通过尽“孝行”满足父亲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父亲看到儿子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也感到无比高兴,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中是没有差别的。但观众会发现许大同的父亲来美国不仅仅是短期探亲,而是准备和儿子一家一起生活并在美国久居的。许大同在美国取得成功,让老父亲跟随自己一家在美国生活,这在中国人看来是理所应当的。是作为儿子的许大同孝顺的具体表现。而在有些西方人看来,父亲和儿子一家久居让他们感到难以理解。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较

重视个体的人格,倡导个体主义和独立思想。很多西方人在有独立谋生能力时,就离开父母家。尤其是结婚后,他们不与父母同住,离开父母在外租或买房子住,不像中国人会选择与父母同住或经常探望父母。而想给孩子也想给自己一些空间的西方父母,也很少来到自己孩子的家。在有些中国人看来,西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得让人不可思议,西方的孩子也做得有点过分,不孝顺父母。但在英、美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这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现象。

3中国文化中“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所体现的“孝”。

当儿子丹尼斯与小伙伴保罗发生冲突的时候,许大同当着老板约翰·昆兰的面动手打了儿子,这引起了约翰·昆兰的极大震惊和不安。因为在美国。父母动手打孩子是违法的。而且孩子有权向法庭控告父母这一行为。但许大同生长在中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汉代将“孝”纳入“三纲”之中,父为子纲,父亲是孩子的榜样,儿子应听从父亲的管教,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许大同觉得自己打儿子是教育儿子,儿子如果不服管教,那是儿子“不孝”的表现,做父亲的会没面子,会很生气。而当丹尼斯的爷爷看到孙子不太高兴并了解原因后,便说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这句话虽然不被“以人为本”的当代教育理论推崇,更与西方所倡导的启发诱导为基础的教育理念相悖,但在中国它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渊源,至今依然被很多中国人作为教育下一代的准则。爷爷也在教给孙子这样的思想,那就是爸爸打他是为他好,儿子不应跟爸爸记仇,不应不服爸爸的管教,否则那就是对父亲的不孝和不尊重。中国人把孩子视为己物,是私人财产。通过打孩子来教育孩子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3]。而西方人倡导人文主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认为父亲打儿子侵犯了人权,违反了法律,儿子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更谈不上就是对父亲的孝。

4为“孝顺”父亲,竟然冒着巨大危险,两次违法。

在美国法庭,作伪证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一个人在法庭上讲假话,就可能被控伪证罪而坐牢。许大同显然很清楚作伪证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但为了保护父亲,不让父亲卷进这场前景未卜的官司中,他向法庭作伪证称给儿子刮痧的是他自己。当他的老板约翰·昆兰先生通过许大同的父亲得知真相后感到非常震惊。在约翰·昆兰看来,许大同不应作伪证,哪怕要保护的是他的父亲。但约翰·昆兰怎能理解呢?在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很早就有“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父亲是“家”这个全体中的权威,儿子就应这样保护父亲,哪怕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是孝顺的表现。而很多美国人会觉得许大同缺乏诚信,是一个靠不住不值得信任的人,又岂能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可见,中西方对“孝”的理解差异之大。

许大同对父亲孝顺的另一个情节便是在老父亲临回国前,他为了慰藉老父亲对孙子的思念,竟偷偷从儿童监护局带出儿子让其与爷爷见面。他明明知道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他知道,如果老父亲未见孙子最后一面而伤心离去,他肯定会自责一生的,于是,许大同再一次冒了险。当然这又体现了许大同对父亲的“孝”。而大同的这些行为在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中,的确会很令人费解。

因此,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文化背景决定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对其的认知和理解。

5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对“孝”的不同理解和由此产生的文化碰撞要从两种不同文化产生的不同根源说起。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下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强调个人奋斗,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不盲目崇拜父母权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具有至高无上的凝聚力。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虽然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人眼中的“孝”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根基的、与西方文化中所倡导的“孝”有很大差别的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在它诞生时已被打上了强烈的民族烙印。而文化的民族性本身也就意味着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各个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也就不足为奇了。

电影《刮痧》给观众展示了许多方面的中西文化冲突和碰撞。如西方国家对刮痧这一传统中国疗法的误解,对一直被视为正义力量象征的孙悟空的严重丑化和扭曲,这些都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具体体现。如果西方人知道“孝”在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也就不难理解许大同的种种行为。中华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孝”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注定会与西方文化产生碰撞。因此,我们应将中西方文化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一些能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不断增强各民族间的互信和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解决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可行方法

1改革教材。教材内容要反映时代的发展变革,适应新时期国际交流的发展。我们要编写和选择一些反映中西文化的好教材,突出文化教育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中西方文化元素,拓展学生视野。高等教育尤其是外语教学中更应重视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尽量让更多的中国学校与国外的学校有更多的文化交流。交换生制度也不应仅局限在个别学校,应使更多中国学校和学生有这种交流的机会。

3采取措施吸引西方国家的留学生到华留学,让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鼓励中国学生到海外求学。让海外学子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力量。

4中国政府在吸引国外社团来华演出或访问交流的同时,也应让自己的社团走出去,通过各种渠道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摈弃本民族陈腐的、不科学的文化: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能够增强民族互信和交流的文化。

四、结语

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同性、相融性,又有差异性、民族性。中西方的文化冲突不是不可调和的。只要中西方不断加强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就一定可以找出解决冲突的办法。而电影《刮痧》表达了中西方不同民族希望不断加强沟通和交流、增强互信和理解的迫切愿望,而它的美好结局也正是中西方文化产生碰撞后经过沟通和交流最终调和的成功例证。

猜你喜欢

老父亲西方人刮痧
Understandings and misunderstandings of gua sha:A discu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multiculturalism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头痛不用愁 刮痧来解忧
李渊:我只是个孤独的老父亲
老父亲的优势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老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