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语文生成性课堂的动态思考

2009-07-24曹润云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年4期
关键词:斑羚动态课文

曹润云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从如何处理教材和教学过程方面,对语文学科的生成性课堂做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开放教材,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

1开放教材,创设新角色

创设新角色是在课文原有角色的基础上,增添新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任。由学生参与课文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自主地感受理解。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让学生担任记者,来到桃花源的现场进行采访。小记者们的问题还真不少:“请问渔人,你来到这个地方,第一感觉是什么?”“请问桃源人,你们是否愿回到外面的世界?”“如何开发桃园,请谈淡你的设想。”……面对小记者们的提问,扮演渔人、桃源中人的同学——作答。采访完之后,记者们马上作现场报道或写新闻报道。这样,让学生通过体验新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情景,自始自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课文和学生的深层对话,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教学中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

2突破教材。设计新的训练点

这个新是有新意,能够启迪新的思维,新的想象,富有诱惑力,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笔者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深有开启学生发散思维、打动学生心灵的感触。

《斑羚飞渡》是一篇极其悲壮感人的散文。我在备课中反复诵读此文,每次都被斑羚种群那种最本质、最原始、最淳朴的自救自生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镰刀头羊、老斑羚那种为了种群的生存,毫不畏惧、甘愿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较圆满地欣赏了《斑羚飞渡》一文的精妙之后,我尝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我给学生布置了书面作业,要求以“这是一次——飞渡”为题,完成一篇课堂随笔,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填写情况可谓是百花齐放,如“生死抉择的”、“跨越生死线的”,“超越生命极限的”、“心灵升华的”,“启示人类的”等等。学生一改往日作文的头痛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由此看来,学生经过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后,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心灵的震撼。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说教所不及的。

3不拘泥于教材,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蕴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美学,甚至流淌着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时完全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向邻近学科开放,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产生更多的感受,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感受贝多芬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面对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他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在悲怆激昂的音乐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在阅读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内心体验。音乐元素的引进,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开放教学过程,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应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艺术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合。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及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1灵活的板块设计,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往往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追求精致完美,滴水不漏。而从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应该向“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板块型”教学设计转变。在教学中可将教学分为若干板块,每个板块之间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板块之间可以随机自由调整。这样有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如,在执教《春》一文时,我根据学情反馈,发现他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上课时,我及时作出调整,把“字词教学”板块挪后,把“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板块舍去。直奔重点板块,进行品读赏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欣赏课文。品味课文,使他们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

2引导自读自悟,使课堂灵动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教学中,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所以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样,常常因许多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置死地而后生,充满激情与力量,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学生读出了涌动的灵气,这样的自悟自得,抛却了固定程式的束缚,使课堂中自由陈述的气氛很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生命的色彩。

3倡导“质疑——探究”学习,促使课堂动态生成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探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强烈地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读文章,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乐趣。

总之,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段独特经历,我们无法预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并且注重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始料未及的体验、出现的偏差、甚至与预计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将其作为一种新的、不可重复的、可开发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生成新的知识,有新的收获。

猜你喜欢

斑羚动态课文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背课文的小偷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斑羚飞渡》“飞”出了什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