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自然科学教学艺术四部曲

2009-07-14李军远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自然科学教学艺术新课程

李军远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教学技巧,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质就是利用有效的方法组织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知识的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程 自然科学 教学艺术 教学法

初中自然科学教学的课堂,应该成为智慧的课堂,通过教师的智慧去丰富学生的智慧。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堂语言的智慧、教学设计的智慧和教学过程的智慧中。智慧的课堂应该是探究未知,活化已知,充满生机的。在智慧的课堂里,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激发,探究的欲望会得到激活,知识的社会价值会得到体现;在智慧的课堂里,学生会体验到求索的愉悦和求真的快乐,师生的智慧之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

常见的自然科学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利用电化手段辅助的直观教学法;开放型的探究性实验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

用启发式教学法,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精讲巧练,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精讲”是指教师要把该节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和容易错的地方简明扼要地讲清楚,然后让学生通过做老师布置的习题领悟知识,理解原理,学会创造,发展能力。而要做到精讲巧练,教师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竭力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如果教师讲课“满堂灌”,学生的依赖性就强,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发展,创新能力就差。

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及运用,是学好自然科学的关键。例如“压力”的概念是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教“压力”的方法是:1.让学生观察一个实验:在水平讲台上放一块木板,木板上放一个正方形的铁块。问学生:“铁块对木块的压力作用点在哪里?压力大小等于多少?压力的方向往哪里?”然后再画图说明:“压力的大小等于铁块的重力,但这个压力与铁块的重力作用点分别在木块和铁块上。”2.把铁块放在木块上,然后把木块放在水平讲台上,启发学生思考“讲台受到木板的压力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往哪里?大小等于多少?并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来。”经过提问,有些同学说:“讲台与木块接触,铁块没有接触讲台,所以讲台受到木块的压力等于木块的重力。”但一些同学却认为“木块把铁块的重力大小不变地传递给了讲台,所以讲台受到的压力等于木块与铁块的重力之和。”谁对呢?我先让学生讨论后,再说出“后者对”的正确答案。3.我把木块的一端抬高一些形成铁板放在斜面上静止不动的状态,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铁块对斜面的木块的压力方面向哪里?压力大小等于多少?这与木块水平放置在讲台受到的压力大小与方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4.我把铁块放在水平讲台上,然后用弹簧秤竖直向上拉铁块(但铁块未被提起),再启发学生思考:这时木块受到铁块的压力大小是多少?(答案:F压=G铁-F拉)。5.我用手把铁块紧压在垂直的黑板上静止不动,再启发学生思考:黑板受到铁块的压力大小是多少?(答案:压力等于人手的推力,压力的大小与铁块的重力大小无关。)经过这样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压力”这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就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好了。

“多练”与“巧练”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多练”实质是搞题海战术,它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对13~15岁正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初中生来说,要学的有政治思想品德、英语、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历史与社会、计算机基础、美术、音乐、体育等功课,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多练”呢?“巧练”是指老师精选一些典型的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好题目给学生做,“少而精”地练,这样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够做到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解题技巧必须掌握。另外,对做课外习题,我主张因人而异,适可而止。但是,对学有余力的“尖子生”,教师要适当精选一些历年奥林匹克的竞赛试题给他们做,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二、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让学生按照老师预先布置的预习大纲先自学,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的方法。

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预计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地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当学生思维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要立即结束活动。例如,我上“液体的压强”这节课时,提前一天在黑板上写出预习大纲:1.液体内部的压强是由于什么而产生的?2.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跟液体的密度、体积、重量、物体在液体的深度和容器的形状等什么物理量有关,什么物理量无关。3.液体的深度是从最高液面往下算到所求点的距离,还是从容器底往上算到所求点的距离?4.请你根据课本图,实验装置图,或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论点正确。然后上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按照实验装置图分成12个小组自己动手先做实验,要求每组都做实验并统一实验结论后,再让他们邻近的组与组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然后,老师归纳总结。

讨论式的教学法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通过老师的调控、点拨和全班同学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达到更深层的掌握和理解。经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它充分发挥了师生的互动作用,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三、利用电化手段辅助的直观教学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的直观教学,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可使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知识。

【例1】利用多媒体教学,一节课可以复习完《浮力》一章内容,并把求浮力的五种类型讲清楚。

【例2】在讲授“弹性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出有一个小孩手里拿着橡皮筋弹弓叉去射远处用软泥做成的靶子画面时,很多同学因为曾经玩过这种玩具而欢欣鼓舞,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我问学生:“怎样才能把石头射入软泥土靶子更深些?”有些学生立即说:“人靠近靶子些。”有些说:“用大力气去拉橡皮筋,橡皮筋被拉得越长,射得越远,射入泥土越深。”有些说:“在距离靶子相同位置,用两把长度相同弹簧倔强系数不同的橡皮筋拉长相同长度时,弹簧倔系数越大,石头射得越远,射入软泥土越深。”这样用几分钟时间讨论、总结,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开放型的探究性实验法

“新教参”强调,必须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自然科学课堂教学应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教师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理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在探究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开启自己那扇思维之门。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

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乐于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是引入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探究的前提,也是探究式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科学探究的核心是猜想和假设。猜想是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结论作出预测和判断,寻求可能的解释,它是制订和设计实验的依据。

例如,在学生的电学分组实验中,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在讲授“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大小”实验时,先让学生大胆猜想。有些同学猜想串联的灯泡之间电流相等,因为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数量不多的串联彩灯的亮度一样。有些同学猜想的是灯泡间的电流逐渐减少。因为电流像水流一样,当水流过一排水龙头时,第一个水龙头的水流大些,后面的水龙头水流逐渐变小。另一些同学则认为,“220V,25W”的电灯与“220V,40W”的电灯串联做路灯时,“25W”的灯比“40W”的灯亮,所以流过它们的电流大小不同……然后,我再让他们利用电流表测量两个小灯泡串联时电路中各点的电流强度,其结果就一目了然了。经过猜想→实验→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掌握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工作的高级境界,它以教师高尚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要用不懈的努力去探索、掌握、创造教学艺术,从而提高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明法.科学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探索和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2]李建平.科学课程实验难在哪儿?[N].中国教育报,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7-9)[M].北京师范出版社,2003(01).

[4]朱清时.浙教版《科学》新课程标准[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

[5]郑振勤.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抉择[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5(10).

[6]张良明,曾祥彗.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2).

(责编 黄 晓)

猜你喜欢

自然科学教学艺术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大学自然科学通识课的教学体会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