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体育课带上成功的色彩

2009-07-14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心理训练会学学会

王 俊

【摘 要】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改势在必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我们必须对体育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同时要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心理训练,以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 学会 会学 心理训练 教法改革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体育教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出彩,上好体育课呢?

一、成功的体育课,不能满足学生学会,要让学生会学

1.结合教材和教学任务进行学法指导,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武术、田径、球类等不同的教材,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的方法,我们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必须从体育教育的任务出发,指导学生掌握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2.进行学法指导,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学法指导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相同年龄段的学生的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体能、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必须针对学生年龄和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选择与安排应以指导学生全面锻炼为主,针对不同体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机能、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更好地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对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用目标学习法、创造学习法等,对体质和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可用对比学习法、理解思维学习法等,让他们也能体会体育运动中成功的喜悦。

二、成功的体育课,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宜的心理训练

狭义上讲,学习体育一是为了强身健体,二则是为了参与竞技。在训练和比赛中,常有些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水平过于强烈,造成情绪激动、注意力狭窄、思维杂乱而无序,使动作不稳定、技术水平发挥失常。因此在体育课中应指导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和思维过程的调节支配能力,加强情绪的稳定性。心理训练不同于技能、战术和身体素质训练,有自己特殊的内容和手段。因此,除必须遵循运动技巧、战术和身体素质训练的一般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心理训练的原则。在进行心理训练时,不能给学生带来身心痛苦和损伤。例如,不能采用“泄气”的办法克服赛前紧张,更不许用冷落、讥讽等粗鲁的言行来激将,“引起斗志”等,这些方法或许在个别人身上能收到一些暂时的效果,但它留下的心理伤疤是难以修复的。教师应该在体育课上通过讲解战术理论,使学生对训练的目的、任务、方法有明确的认识,产生训练的自觉性,进而使意识和表象更有效地统一起来。体育课上,要求学生通过自我默念,有意识地想象某一项战术动作,使头脑中出现该动作的表象,并用脑来实践这一动作。在比赛过程中,应多采用诱导暗示和自我暗示法。

三、一节成功的体育课,必须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1.加大教改力度,培养学生全面素质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现行的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度,使学生和教师把课余时间主要用在对文化课的学习上,使学生参与锻炼时间少,忽视了体育课的重要性,除了国家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上应出台更多的制度和方法支持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也应该加大教改力度,使体育课更丰富多彩,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利用户外活动的空间,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每节课都体现教师的价值和特点,在教改中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体能。

2.激发学生兴趣,必须对教法进行改革

对体育学科来说,只靠讲道理行不通,放羊式让学生自由活动更不可取。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体育教学方法:一是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二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手段为核心,教学组织为主线,教学策略为龙头;三是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地选择,合理地组合,正确地运用。

参考文献:

[1]任保国.如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4(7).

[2]朱伟倩.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为哪般.创新教育,2006(9).

[3]胡鹏.体育教学“三要”.山东教育,2001(4).

(责编 黄 晓)

猜你喜欢

心理训练会学学会
学会与会学的辩证
学会分享
跆拳道心理训练方法探讨
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初探
体校训练中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研究
如何利用“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会学
探究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