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模式探讨

2009-07-14孙新民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物理探究课堂

孙新民

创新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物理教学怎样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怎样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

一、课前,首先要引导学生探究新的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现在各个地方都实行规范办学,学生课后都有大量的时间去自主分配,那么如何能够让学生对探究新知识感兴趣?教师应“弹性”设计探究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为此,教师设计方案要按以下原则去设计,以创设丰富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利用科技前沿的现象作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都有好奇的心理,利用这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如学习万有引力这一节前,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神州6号”上空。然后设计些小问题让学生课后考虑:它是靠什么动力升空的?到达预定轨道后它做什么样的运动?在轨道上运动需不需要燃料?如果不需要燃料,那它靠什么来运动?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2.利用物理实验的知识作为背景,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

对于事物的道理,人人都希望知道到底是什么。如在研究胡克定律前,对学生提一些问题,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究:通常情况下弹簧为什么会伸长和缩短?变化与受力有何关系?是否存在什么定量关系?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

3.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地生成

个人对于以前未曾了解的东西,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并掌握它。在教学中我们在讲共振之前,可提出生活中的情景,如汽车陷在路上我们人如何推更容易把它推上来?为什么我们在挖树时,不是直接把它挖倒,而是在树倒前,用绳子拉着树左右摇晃把它放倒?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二、课上,让学生交流展示探究内容,张扬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

旧的课堂中,评价时参照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好”,这里的双边活动指的就是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为达到这一标准,教师设计了许多课堂提问,教学便在师生之间讲与听、问与答的程式化中进行。久而久之,师生问答形成了许多默契,如教师讲解时,学生必定认真听,不得打断教师的讲述;只要教师提问后稍有停顿,学生必会齐声答问。为活跃课堂,一些教师往往用诸如“好不好”,“对不对”,“正确不正确”,“生动不生动”之类的浅层提问来引发学生简单而响亮的回答声。一些所谓的展示课、观摩课上,为达到“双边活动”的生动性,教师课前进行策划,谁答哪道题,谁提什么问题,都作了明确安排。公开课、优秀课成了表演课、作秀课。在新课程形势下,有人提出了“教学就是交往”的理念,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让学生间互相交流各人的见解,然后让学生展示探究内容,同学在下面听,并对该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提问、质疑,该学生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示,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切不可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认知,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但也不能绝对化,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式的巧妙引导。教师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估计,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准确的点评。当然,还要进行课堂总结,这是对新课内容的升华过程,让学生将从微观上把握的课堂知识进行宏观整理的过程,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达到巩固新课的目的。这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面对面地提问,用自我检测的办法加深对新课的巩固。课上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进行当堂达标训练。

三、课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提出新的情景,探究新的问题

经过课堂展示交流,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课后,自己要对所学的知识再领会,通过几个问题进行再体会、思考。同时进行下一节新问题的探究学习。

总之,新的物理教学模式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思考,多领会,使他们成为支配时间的主人,真正达到一种优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责编 周侯辰)

猜你喜欢

物理探究课堂
只因是物理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处处留心皆物理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