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2009-07-14侯海燕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比较创新思维兴趣

侯海燕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关史料,让史料“说话”,进行史实论证,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规律。重视有价值的史料教学,通过史料研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键词】 兴趣 比较 能力 创新思维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古今中外的科学。而历史教材所反映的内容仅仅是书山一角、沧海一粟。在历史教科书中,虽然引用了一些史料,但毕竟有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果仅仅围绕着教科书进行探究,很难使学生触及历史的本质,要想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并能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现象,进而理解教材提供的结论,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并史料,让史料“说话”,进行史实论证,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规律。因此我们要重视有价值的史料教学,通过史料研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根本措施。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爱学。信息技术的形象性和直观性能够将教学内容中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主动性,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比如在讲《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节时,笔者先播放了自己制作的课件,屏幕上依次出现了鸦片走私船、林则徐的正面像、虎门销烟等二十多幅动态的画面。画外音的讲解、逼真的情境、音乐的辅助,生动地再现了禁烟销烟的全过程,有力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一道让学生思考的题目:“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将教学转到了下一步骤。同样,在讲授中英《南京条约》时,笔者首先介绍了鸦片战争的缘由及经过,然后让学生观看精选的鸦片战争的部分画面、中英《南京条约》的部分条款和当时的地形图。在学生对学习相当投入的情况下,对画面进行了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危害,我看中英《南京条约》。学生因为情绪高昂,讨论得相当热烈,这堂历史课也就相当成功。再如讲到《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节时,先是让学生在课后分组进行“鸦片战争中中国损失调查”,然后在课堂上打出一个显眼的课堂辩题:我们是否应该感谢鸦片战争?此时的“感谢”二字,在学生的眼里太另类了。而笔者的教学设计恰恰就是要利用这种效果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争论。这种方法不仅引起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猜谜过程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记忆。

二、培养学生中外史相关知识联系比较的能力

近代以来,中外史紧密结合,中国历史所发生的事件受到世界历史的影响。教学中中外历史适度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形成历史的整体感,树立整体史观。若中外史截然分开,必然会导致学生视野不够开阔,养成孤立看问题的习惯。如“从中外两个方面谈中国为什么错过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发展的机遇?”(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海外殖民地斗争也趋于白热化。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清朝统治之下,清朝统治的腐败,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步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致使中国错过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发展的机遇。)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世界历史是中国历史的大舞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背景因素。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世界历史”这一辩证关系。在教学中有机渗透,适时联系,培养学生中外史相关知识联系比较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利用历史未解之谜、不同学术观点、最新研究成果等,设计各种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如讨论、辩论等大胆思考、回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其大脑的无限潜能。例如在讲授《明治维新》一课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而30年后的中国也进行了一场类似的改革,结果却截然相反。那么假如当时慈禧太后没有发动政变,你认为我们现在的中国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问题一出来,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笔者鼓励学生大胆作答,无论对错都对其参与积极性表示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思维打开了,对学会的知识能融会贯通,能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潜在智能,这对应对灵活开放的中考试题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广大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怀着一种神圣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在反思现代社会的需要和过去教育功过得失的基础上,用理性把握今天和未来的教育,正确选择教育的价值取向,自觉地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当代教育的主题,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他们成为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冯秉.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中国科技教育[J].2007(8).

[2]宁素娟.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之窗[J].2006(2).

(责编 庞丹丹)

猜你喜欢

比较创新思维兴趣
同曲异调共流芳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