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真人性的探讨

2009-07-10曾昭平

文学界·人文 2009年2期
关键词:真实人性

摘要:本文注重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巴金那种对于当时社会问题的思索。主要从对巴金作品《憩园》中病态人性的审视和理想人性的建构以及理想人性建构过程中的迷茫和不悔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巴金对于当时人性问题的真诚关注﹑深切关怀,以及巴金当时那种矛盾复杂的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关键词:真实;人性;病态人性;理想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33-03

作者:曾昭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文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1

读了遍巴金的《憩园》,本人感觉到一种残忍的真实。从《憩园》中我们可读出巴金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奈,更能感受到他对人性的深沉关注。

巴金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切身的生活体验,有感而发创作了《憩园》。他通过对人性的审视,来引起人们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深沉思索,达到唤醒国民的目的。巴金曾经在后来的《谈<憩园>》中谈到创作《憩园》的原因时,说到当时有两件事情震撼着自己的心灵,一是五叔的死,二是时隔多年后重回故乡看到家庭的变故,有颇多的感慨。可见巴金是带着对生活的深切体验,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来进行创作的。随着时代的前进,抗战形势的发展,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覆灭已成必然趋势,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着的问题亟待解决,《憩园》正是巴金把自己当时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思索用文学作品表现了出来,作品中那种对于人性问题的关注﹑思索比其早期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更加深刻。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从不同方面塑造出了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人性的“善”﹑“恶”通过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真切地表现了出来。读完作品后,除了内心的怅惘,读者更多的是一种对于人性问题的深沉忧虑。

关于人性,即人的本质,古今中外的先贤哲人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在中国古代,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西方人似乎对这个问题似乎体现了更浓厚的兴趣,在中世纪时期有“人性本恶”的原罪说,文艺复兴时期又出现了“人生来是无罪”的观点。在历年的争论中,倒是人既有其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也即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这个观点,使人更容易接受。

曾经留学法国的巴金,深深地受到当时西方人性思想的影响,当时尤其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对他后来的人性观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巴金受母亲那种基督教式的博爱的影响,从小就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的种子,在接触到卢梭的自由人性论以后,更引起了心灵的震撼。在他的作品《憩园》中所表现出来的是:

一、病态人性的审视

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下,巴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封建专制制度对于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使得他一直以审视的眼光谛视着病态的人性,希望通过把病态的人性展示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美好人性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建设美好人性的目的。而并不是象现今的有些作家那样在道德失范的情形下,为了满足某种欲望,简单地以“丑”为“美”。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病态人性,主要是指正常的人性在社会中各种压力下发生扭曲﹑变异后产生的人性,在作者的观念里,它更多的是一种违背伦理道德的人性。

《憩园》中的病态人性的审视主要是通过塑造杨梦痴这个人物形象进行的。杨梦痴的人性变异是一个悲剧,使得我们在惋惜的同时带上了同情的色彩。我们知道,悲剧有很多种,有性格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杨梦痴所落得的下场,既是一种性格的悲剧,又是一种社会的悲剧。杨梦痴的性格悲剧正是当时黑暗的社会所造成的,因而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黑暗的社会对于人性的摧残。作者对于杨梦痴的人性被扭曲的描写,不再象其在《家》中对所塑造的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觉新那样,从正面展示其在多种处在新旧两种势力的夹缝中性格扭曲变形﹑人性发生变异;而是通过叙述人之口来描写其内心矛盾的痛苦和行为的犹疑不决。巴金在《憩园》中只是通过寒儿和李老汉饱含真情的讲述诉说着一个富家子弟人性堕落的故事。这样,尽管少了那种感官直接冲击的刺激,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久远,使得作者和读者能够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其人性堕落的过程。因而显得更加冷静﹑客观﹑深刻,使得其笔下的人性展示更加真切,具有更强的震撼力!

《憩园》注重对个体人性的关注,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个体的人性总是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健康的发展,而被恣意的压制﹑摧残。作为自然的﹑个体的人,杨梦痴的本质并不坏,在他的内心里有“善”的一面,只是后来并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才导致人性的扭曲,其人性堕落的过程就是对于旧的社会专制制度的一种控诉!在巴金的眼里,腐朽的社会专制制度才是阻碍人性发展的最大障碍,要想建构起更理想的人性,需要废除原来的社会专制制度,这也使得他所创作的作品契合了他一贯的反对封建专制的主题思想。

在作者看来爱好自由﹑平等,追求安乐﹑和谐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的天性,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个体的自由经常被无情的黑暗社会所扼杀掉,就连处于统治阶级的自身也不能够幸免。通过寒儿的叙述我们知道杨梦痴原来的生活是荒唐的,但是当他被抛出原来的生活轨迹时,由于原来的生活环境下形成的性格弱点决定了他必然会被这个黑暗的﹑残忍的社会所吞噬!这就使得读者充分认识到人有社会性的一面,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强烈地感觉到社会在塑造一个人的人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憩园》中,尽管杨梦痴已经觉悟了,但作者还是不得不安排其走向死亡,正是因为从他的死亡中,我们看到了封建专制社会对于人性的戕害,尽管他已经醒悟,但是还是没有勇气和以前的人性弱点彻底地决裂,使得读者感受到当时黑暗的社会对于人性的毒害是根深蒂固的,它所带来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的。尽管后来巴金在一些作品中说到那时是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那时不该对杨梦痴流露出感情的基调。其实任何人物形象只不过是当时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感知和理解,也就是在当时的情境之中自己的一种情绪表达。作家对于杨的同情应该也是当时作为一名有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巴金所必然的。所以本人认为,巴金其实没有必要为自己当时对于作品中流露出对杨梦痴的遭遇有同情的迹象而耿耿于怀的。对于杨梦痴遭遇的同情,应该是广大读者的普遍感受,作为有着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巴金如果当时的环境下能真的对于这个人物形象无动于衷,那么其人性刻划的深度也会大打折扣。

近代资产阶级人性观大都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这里面尽管有忽视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作用,看不到作为个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中的﹑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作用,但还是有着重视发展人的个性,注重个体人性发展的积极因素在里面。当时的中国,在经济﹑文化上都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不少知识分子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眼光来接受西方的政治文化制度,他们认识到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制度中有先进的一面,开始尝试以西方人的眼光从更高层面上来审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以批判的姿态来对待所见到的不平等现象。他们大都看到了在当时社会中人性阴暗的一面,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希冀通过对传统人性的审视﹑批判达到唤醒麻木的国民的灵魂的目的。

二、理想人性的建构

在对病态人性审视的目光下,巴金并没有忽视对于美好人性的歌颂,弘扬理想的人性,一直都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们的不懈的追求,作为一名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作家,巴金一直不放弃自己对于理想人性的追求。在审视病态人性的同时,巴金并没有忽视对于美好人性的赞美。他试图以同情和爱来建构自己理想的人性殿堂。在巴金看来,同情和爱是理想人性的应有之义。在《憩园》中,万昭华是巴金泼墨颇多的人物形象,她可以说是巴金人性理想的承载主体,在她身上,集中了东方传统女性的美德,她善良﹑美丽﹑体帖,她总是怀着一颗博爱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在和黎先生一起看完电影走路回家的途中,她曾经说过:“可是你们写小说的人,却可以给人间多添一点温暖,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欢笑……”[1]这正是作者美好人性建构理想的表达。作为一名人道主义者,巴金希望用爱和同情给人类的前途建立一个目标,唤醒广大民众来为建构美好的人性而奋斗,为人类的光明前途而尽自己的一份力!

作家在作品中还塑造了李老汉,老文等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以充实自己理想人性的建构。在《憩园》里,李老汉和老文尽管不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但是他们的美德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情上感觉到,他们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却有着比处于上层统治者更美好的人性,他们善良﹑忠诚﹑知恩图报,尽管李老汉知道自己主人杨梦痴的行为荒唐,但在说起自己的主人时还是热泪盈眶,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只是主人所给的好处,对别人的悔悟能够真诚的接受,这比起那些气量狭窄﹑睚眦必报的人来说,要高尚得多。

建构理想人性的过程中,正如鲁迅通过描写当时环境下人心的麻木冷漠来批判“国民性”从而探讨建构自己理想的人性世界一样,巴金面对祖国的灾难,难免会陷入思索的境地,他期望通过对当时病态人性的审视来达到建构自己的理想人性殿堂的目的,这是有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现代文学作家对于国家名族命运的一种深沉思索。在巴金看来,最美好的人性莫过于同情和爱,但这种同情和爱要在人类中真正建设起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美好人性的建构要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美好人性的人似乎并不被理解和尊重,反而不少人格低下﹑丧失了正常人性的人却趾高气扬。

巴金看到很多有着美好人性的人,却一直处于被剥削﹑压迫﹑损害的地位。有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巴金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此问题的办法,但是也许正如鲁迅所说的,“悲剧是把有意义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巴金写出美好人性的被压制,以致于毁灭,对于唤起读者那种心里面对于美的渴望,那种对于美的追求,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三、理想人性建构的迷茫和不悔

在巴金建构自己的理想人性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这也就是经常使他苦恼的主要原因,他认识到尽管用这种爱和同情来建构理想的人性殿堂是美好的,但是这理想人性建构的基础却是那么脆弱,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要真正建构起理想﹑美好的人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只能够做为一种幻象存在于自己丰富的想象当中。这也是巴金早期所信奉的安那其主义思想在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遭遇困境的折射吧。万昭华一直以基督教式的博爱去爱所有人,宽恕周围的一切,但是却并不能够得到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她在《憩园》中说到“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赵家要这样恨我,为了我的缘故就把好好的小虎教成这样子?我愿意好好地做赵家的女儿,做小虎的母亲,他们却不给我一个机会,他们把我当作仇人”。[2]这表明了万昭华心底的困惑,也揭示了巴金那对于美好人性建立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那种爱的,人心复杂,有时候真诚的付出并不一定就有回报的。万昭华尽管有着美好的人性,但却没有走出自己所生活的圈子的勇气,只是把希望寄托于别人,希望别人来拯救自己,而这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这体现出巴金对于自己要建构的理想人性殿堂感到了迷茫。

在杨梦痴的故事被讲叙的过程中,他的大儿子,寒儿的哥哥,作者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把他塑造成要求进步,追求自由和解放的进步青年的形象。在他的身上,有封建传统文化的因素在里面,从小就勇敢地挑起起了支撑家庭的重任,具有人性美好的一面,可能是父亲的荒唐行为给了他太大刺激的缘故吧,读者在作品中更多的看到资产阶级金钱观在他身上的痕迹。家庭的不幸使他过早地挑起了养家的重担,父亲以前的放纵﹑荒唐行为给他内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他的内心里面蒙上了一层阴影,以至于极度地仇视自己的父亲,在父亲落魄后他丝毫没有同情他的遭遇,认为是那只不过是老天对于自己父亲过去的行为的一种惩罚而已,父亲漂泊在外有所悔悟而回家准备改过,连他的母亲都原谅了,但他仍在心理上对自己的父亲极度的冷漠,他甚至对母亲讲到如果父亲在的话自己就走,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能够感觉到人性的那种自私﹑狭隘类似于兽性的一面。当然,作者的本意当时主要是通过杨梦痴反省病态人性,但寒儿哥哥的形象却照样显示出了其矛盾的一面,这在无形中流露出了当时巴金对于理想人性建构的迷茫。

尽管在人性的探索中巴金有过迷惑和彷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于未来光明的信心,对于美好人性的光芒照耀整个人类的希望。他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在黑暗的社会里呼号,呼吁广大民众为美好人性的建立,普及而奋斗!巴金在《<憩园>后记》里面说过:“谁见过保持到百年﹑几百年的私人财产!保得住的倒是在某些人看来是极渺茫﹑极空虚的东西——理想同信仰。”[3]巴金正是用自己坚定的信仰支撑起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尽管当时他看得更多的是病态的人性,但是却相信美好人性之花开遍全世界的日子终会实现的,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实践着自己的人性理想,并且一直为之无怨无悔地付出着,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他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为追求建设一个公正﹑和谐的世界而努力奋斗的真的勇士!巴金始终相信,不管社会多么黑暗,只要保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并且在生活中能够真诚地为之付出,那么国家就有希望,人类就有希望,理想人性的殿堂最终会建构起来!

总之,尽管巴金当时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有他的局限性,但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作家,他用那颗赤诚的心,把感情蕴蓄于笔端,呼唤着人们为建设理想的人性而奋斗!他以本真的人性探索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画上了重重的一笔!

注释:

[1]《巴金选集》(第5卷)[C].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272

[2]《巴金选集》(第5)[C].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247

[3]《巴金选集》(第5卷)[C].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370

参考文献:

[1]张慧珠.巴金创作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陈丹晨.巴金评传[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3]丹晨.巴金评说七十年[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

[4]陈思和.海藻集[C].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巴金.巴金全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6]辜也平.巴金创作总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7]谭兴国.巴金的生平和创作[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8]凌宇.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真实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相关问题浅析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具有“人性”的数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