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蜀道与王蓬的“炼金术”

2009-07-09费团结

学理论·下 2009年6期
关键词:炼金术蜀道

费团结

摘要:王蓬关于中国蜀道的文化散文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挖到了“金矿”,更在于他的“炼金术”,即王蓬如何把有关蜀道的诸多山水景色、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神话传说、风俗民情以及作者的诗情、史识等熔铸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件完整、甚至完美的艺术品。王蓬的“炼金术”即文章材料的“组织”方法或艺术构思、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他的蜀道文化散文既具有形象性、艺术性,又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思想性。

关键词:王蓬;蜀道;文化散文

中图分类号:I106.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4—0115—02

蜀道,据史料记载,主要是指我国古代汉唐时期由国都长安通往四川成都的陕川驿道,也称作栈道、阁道等。由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一诗的巨大影响,“蜀道”一语竟成为纵贯古今的通称。但人们对这一穿越秦岭、巴山两大山系,连通中原和大西南、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直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的古代人民的伟大工程,并无多少了解。如有了解,或许始于近年来王蓬创作的有关蜀道的系列文化散文。

王蓬何许人也?上个世纪80年代,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写过一篇《王蓬论》,认为陕西从北到南,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于是形成了“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作家特色,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作家特色,以王蓬为代表的陕南作家特色”。可见王蓬是深具地域特色的陕西作家,是与路遥、陈忠实(包括贾平凹)同名的当代著名作家。王蓬早期主要以小说创作而著名,其作品受到王汶石、胡采、贾平凹、韩梅村等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学者的好评。但自从1992年以后,王蓬却告别了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小说创作,转向了蜀道文化散文创作,先后结集出版了《山河岁月》(上、下卷,1999年)、《王蓬文集》(第五卷·蜀道卷,2006年)和《中国蜀道》(2008年)等作品集。因此,本文标题中的“中国蜀道”一语,从散文创作来说,除了主要指王蓬最近出版的《中国蜀道》一书,还包括他的其它著作中的蜀道文化散文作品。

对于王蓬转向蜀道文化散文创作,人多认为王蓬挖到了“金矿”。也确实如此,蜀道不仅以沿途山水的险峻清幽和逶迤变化处处时时悦人眼目、壮人胸怀,更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容易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和想象之诗情。对于作家王蓬来说更是如此。但是,我更看重的是王蓬的“炼金术”,即王蓬如何把有关蜀道的诸多山水景色、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神话传说、风俗民情以及作者的诗情、史识等熔铸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甚至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我之所以更看重王蓬的“炼金术”,是因为这是王蓬相比较一般其他人来说作为作家最重要的技能。其他人也许也游览了蜀道全程,或者具备相当丰富的蜀道历史文化知识,但为什么未写出关于蜀道的系列文化散文呢?因为他(她)没有王蓬的“炼金术”。其实,王蓬自己也是很看重这一点的,他在写给朋友的书信中说:“近几年我一直致力于栈道的研究与写作,这其中遇到许多具体问题,比如对史料的考证和引用,这是无法避免的,但引用多了枯燥,不引用难以说明问题,我常惊叹古人已经把话说到极致。如何把众多的材料精心组成一篇真正创作意义上的作品?沈从文先生认为文章最难的便是‘组织,于是我特别留意你在写此类篇时所作的处理。”[1]既然如此重要,那么王蓬的“炼金术”——文章材料的“组织”方法或艺术构思、表现的方式——都有哪些呢?

首先,王蓬往往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进入蜀道这一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长廊的,其文章前后贯穿着游览旅程的红线,从而串起了历史、现实不同时空的人物故事和自然人文物象。为了看清王蓬是如何运用这种“炼金术”或进行艺术构思的,我们也许得跟随他一起踏上某段蜀道游览一番。如《云树暮春越凤岭》,作者给我们描述了凤岭的地理位置、古道变迁、山岭高峻、摩崖石刻、沿途丛林、凤巢传说、倒卧古树、清代碑刻、荒弃农家、古人诗句以及历史疑问与人生感悟,等等,这诸多丰富的材料,仅以作者先后三次探访凤岭的经历加以绾结,尤其以甲申年5月第三次探访为描述重点,从而使全文有详有略、富于变化、线索明晰、内容丰富,不失为一篇比较优秀的艺术品。《秦岭深处话古镇》(此文收入《山河岁月》和《王蓬文集》第五卷时题名《华阳镇记》,改题后文字多有删减)一文的艺术构思与此类似,同样以作者四次游踪串联起了有关华阳古镇的自然人文的诸多材料,举凡华阳命名、冰雪奇观、唐皇避乱、明代佛窟、亭阁遗迹、官驿大道、古老镇街、清代古墓、丛林禽兽,以及作者的怀念思考,等等,无不被纳入这几次游览过程之中,由于线索清晰,框架井然,因此所有材料无不熨帖服顺,遂成为一件像样的艺术精品。另外,《首探连成山》、《嘉陵古道探源记》、《嘉陵新源藏区考》、《漫漫古道牵古国》等文,无不以作者的游踪为行文线索,活跃着王蓬那壮实的身影、敏锐的眼光和感受丰富的心灵。在《中国蜀道》“后记”里,王蓬说这部书“要增强亲历、亲闻、亲见,贴近现场,也就贴近了读者”。其实何止这一部书,作者大多数蜀道文化散文作品,都是以游历过程为外在结构框架的。作者跑了很多路,吃了很多苦,但依然对前往蜀道游览兴趣盎然。因此,从游览或旅游的意义上说,王蓬的蜀道文化散文也可称作“文化游记”——这也许更确切一些。

其次,王蓬在邀请我们共同前往某段蜀道遗迹考察、游览时,经常会事先或中途提出一两个问题,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王蓬给我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呢?在《蜀道栈阁寻访记》中,作者问道:“何为蜀道?”“古人为什么要修筑这样的道路呢?”在《寻访天下第一驿》中这样提问:“当年,号称‘天下第一驿的褒城驿到底在哪儿呢?”在《陈仓古道说风云》中如此置疑:“陈仓今指何处?栈道又在哪里?当年牵扯到怎样的一段历史风云?”其中《蜀道“楼兰”》一文开头几段文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古老的蜀道在数千年间,沟通了中原与大西南。在其穿越经历的秦巴大山之中,亦有为数不少已经消失的驿站、村落、集镇,乃至整座城池,堪称大大小小的蜀道“楼兰”!

这些集市村镇曾经居住过一些什么样的人物?他们依赖什么生存?他们的建筑、居所、服饰、饮食、职业、交往、礼仪、习俗,他们的日常行止、喜怒哀乐、婚嫁丧葬、交赋纳税……有什么与今日不同?这些蜀道上的“楼兰”怎么从繁盛到衰落乃至于消失了呢?

稍加细想,便让人疑窦丛生,兴趣盎然,思量不已,深感其中的蕴藏丰厚,掘之不尽,探之无穷。

由对蜀道的问题而生发盎然的游兴,由实地游览而思及蜀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古今时代的变迁,并最终解答有关问题和谋篇成文,这可能是王蓬蜀道文化散文惯用的艺术思路。在这一艺术构思方式中,王蓬所提问题显然是关键所在。这些问题不仅是作者行文运思的提纲要点,亦是每篇文章吸附诸多自然人文材料以组织成篇的核心力量。王蓬的蜀道文化散文正是通过以上诸多问题把我们引进了蜀道的历史文化长廊,既助长了我们的游兴,又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王蓬的蜀道文化散文确实有一种实证、严谨、思辨的学术化倾向,说他具有学者型作家的创作特点不无道理。但是,我更愿意把王蓬的诸多问题看作是小说叙事中的“悬念”。每每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以问题直接设置悬念,达到吸引读者探访蜀道古迹、求解文化谜底的目的,这有何不可?作为以小说创作成名的作家王蓬,在散文创作中运用小说笔法,这也许是自觉或不自觉的艺术习惯使然。这种文体互渗现象在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只王蓬一个作家而已。

除了以上两种组织材料成文的“炼金术”外,王蓬在引领我们踏上那或平坦或崎岖或完整如初或荒草丛生的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蜀道之后,对具体某段蜀道给予介绍和描述时,经常还采用以下两种艺术方法:

其一是抓住事物特点形象描绘,达到同中见异的艺术目的。如著名的蜀道四大关隘——武休关、大散关、五丁关和剑门关,都以险峻驰名,但作者在描绘它们的险峻的同时,还写出了各自具有的特色,即武休关以地理位置独特而显异,大散关以征战杀伐不断而见长,五丁关的神话故事散发出了迷人的色彩,剑门关的诗情画意惹人心向往之。作者介绍《蜀道瑰宝汉三颂》时,亦是采用同样的方法。

其二是突出易引起历史沧桑感的意象,取得以少胜多的审美效果。王蓬蜀道文化散文中,寄寓作者一定情思的意象不可胜数,且常常成为印在读者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味不尽的画面。如剑门古道,“条石上驼印马蹄,踏痕累累,无言却渗透着沧桑,顿时唤起人多少寻幽思古之情”,“当年诸葛大军挥师剑门,马蹄得得,恰是征战的鼓点,蔽野的战旗想必叩击过低巡的流云,再是李白仗剑出游,杜甫避难入川,文同画竹,陆游骑驴,陈子昂高亢悲歌,苏东坡豪放咏叹……”(《雄视天下剑门关》)再如连接秦蜀的“翠云长廊”(《翠云长廊接秦蜀》),注定目睹过诸葛亮一次次北伐、唐代两位皇帝避乱逃窜和蒙古铁骑两次走过、灭掉金与南宋的赤崖栈道石梁(《战争之路》),穿越大巴山的米仓道上“如朝霞、如火焰、如现代派油画的”火红的杜鹃(《米仓道杜鹃》),等等。在这些意象上面,作者寄寓的情思主要是一种历史沧桑感,但我们读者也许会生发出更为丰富深沉的感情。

以上简略分析,可见王蓬是深知沈从文先生所说的文章难在“组织”的艺术三昧的,并在大量的散文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炼金术”。王蓬“炼金有术”,一方面说明王蓬的蜀道文化散文是有它的形象性、艺术性的,另一方面则突出了王蓬散文创作的主体性和思想性。关于前一点,前文多有论析,此处不再赘述。关于后一点,前文所说王蓬的无处不在的旅游者身影、诸多关于蜀道的问题及对事物特点的抓取和意象的精心选择,无不体现着王蓬散文创作的主体性和思想性。

但是,王蓬的蜀道文化散文看起来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和思想性,实际上外在的强却掩盖了其内在的弱——思想的薄弱。作者的情感、史识和思想的火花往往淹没于诸多客观的历史文化知识的介绍叙述之中(这还不包括许多历史文化知识的重复使用)。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认为:“历史文化散文的困境,不在于作家们缺乏历史知识,而在于他们缺乏史识,缺乏深邃的精神识见。没有‘史识,作家就无法超越材料,获得洞见;没有‘史识,作家就不可能真正地与历史、文化发生精神对话,反而容易被史料所左右和蒙蔽。”[2]这虽是一般通论,但移于王蓬,我觉得有时也是适用的。因此,读王蓬的蜀道文化散文,以至于读任何作家的文化散文作品,我们读者有权利既要得到知识的收获,艺术的审美享受,更要获得丰富、深刻的思想启迪。

参考文献:

[1]王蓬.王蓬文集(第八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248.

[2]谢有顺.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209.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炼金术蜀道
去剑门关探秘“蜀道难”
蜀道畅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炼金术并不神秘
入川行吟(通韵)
深圳的土地“炼金术”
日本“炼金术”:奥运奖牌垃圾造
商誉“炼金术”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