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009-07-09

学理论·下 2009年6期
关键词:途径与方法教育

周 健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新形势下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面对的挑战,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探讨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更好地巩固马克思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理论氛围。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B0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4—006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首要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宣传工作。

一、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1]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它是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见解、信仰和追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法学、史学、文艺学、宗教学、伦理学,包括经济学中涉及生产关系的思想理论观点等都是它的具体表现。[2]在使用“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特定概念时,往往是指那些上升到一定高度的系统化、体系化了的社会意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以及由经济形态决定的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是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的特点,体现一定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力图保持或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体系。”[3]这就是说,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基础来说,并不是完全消极的,而是具有反作用。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依赖经济基础,而且要依赖上层建筑。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4]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点的那种东西———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我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5]“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这些经典论述表明,人类社会始终是一个由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而意识形态只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构筑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是人们制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纲领的思想基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明确地告诫我们:“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7]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工人的政治意识和觉悟,只有在革命中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的新基础。这表明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培养途径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儒家,还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对社会成员、对人民的教化,认为这可以得到国家机器所不能得到的功效。任何政府都乐意通过向意识形态教育投资来对个人意识形态资本积累进行补贴。[8]可见,对意识形态进行教育投资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和政府概莫能外的事情。在现代社会,教育已成为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二、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9]

(一)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固有的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改革的深人,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和西方腐朽思想观念对人们的影响也日显突出。市场经济是双刃剑,自由竞争和等价交换的原则有利于人们确立平等、竞争、效率和创新意识,但也易于使等价交换和利益驱动原则泛化到其他领域。市场经济注重用金钱、财富等尺度衡量人的价值,随着市场的商品交换原则推及到价值和道德领域,一部分人不注重于信仰、理想,而关注生活中各种现实问题的现象,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祟高精神追求被逐步淡化的现象;部分人陷入了道德贬值和信仰危机的现象与日俱增。

(二)现代社会不同意识形态冲突,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思想观念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随之发生变化。以网络为神经系统的全球化使文化传播丰富多样,但同时它又极大地冲击和影响着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与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转换承接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呈现出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破与立、转化与接引、易变与过渡的特点。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我国既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规范导引,又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意识形态“趋同论”和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观点迅速蔓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中国作为其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和信息优势向我国推行其价值观、政治观、宗教信仰等,影响和误导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接受。

(三)我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的日益分化

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及政治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必然会反映到文化领域中来。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新的生产关系的不断衍生、利益主体的分化与滋长,都必然通过社会文化的折射呈现出来,并导致文化本身的分化和多样化发展。在中国加快融入全球化浪潮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理论也纷至沓来。这一切形成一个与过去迥然不同的意识形态环境。传统与现代的相遇、新与旧的冲突、先进与落后的对垒、中西文化的碰撞,这一切都引起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就变得刻不容缓。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软国家机器”对人民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制造社会的意识形态氛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把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灌输给社会成员。

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就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真正做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一)发挥媒介的舆论作用

在现代社会,媒介在舆论引导方面起着主要作用,特别是新闻媒介。新闻媒体主要是指报纸、广播、刊物和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及其单位。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传媒工具越来越现代化,因而其影响也越来越大。邓小平同志很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并明确指出:“出报纸、办广播、出刊物和小册子,要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心任务,这在贯彻实现领导意图上,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更广泛,作用大得多。”[10]因此,我们必须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弄虚作假,不欺骗群众。另一方面,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满怀热情地歌颂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成就、新创造、新经验,鼓舞人民群众团结奋进。同时,要发挥报刊、电视和电台的舆论监督功能,对党内和社会上的消极面,积极稳妥地报道并给予适当的批评。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给人以力量、信心和希望。

(二)加强信息网络的运用

信息网络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渠道和途径,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一方面,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人们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丰富马克思需要信仰教育的资源和扩大视野;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也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也会随着网络渗透进来,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严重影响人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所以,用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思想和信息,已成为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三)优化文化阵地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此,必须发挥文化在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优化文化阵地,就是要发挥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卫生、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单位以及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应有的功能。一方面,在文化上,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双百”方针,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另外一方面,唱好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唱好主旋律,就是宣传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宣传好党的基本纲领与路线;宣传好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从而创造一个团结进步、与时俱进、奋发图强的社会舆论环境。提倡多样化,就是文化生活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使人们在劳动和工作之余,得到多层次、多种类、多兴趣的娱乐和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张国祚.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几个问题[J].求是杂志,2006:46.

[3]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人民出版社,1991:26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69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70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306.

[8]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82.

[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5.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途径与方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课程教学中传播的途径与方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