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PNTR背后的社会联盟角色

2009-07-09史文璇

学理论·下 2009年6期

史文璇

摘要:随着全球相互依存度的提高,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日益明显。社会联盟理论颠覆了原有的传统观念,认为国内政治有其深刻的国际根源,国际形势的变化导致国内利益集团的分化。在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上,通过社会联盟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变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美国国内收入分配上的差异愈发明显,从而导致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形成。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对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社会联盟;赫克歇尔-俄林模型;PNTR

中图分类号:D5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4—0026—02

一、社会联盟理论概览

社会联盟理论成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际经济联系对国内各集团福利的影响是“社会联盟理论”的分析起点。[1]由于贸易政策对于国内各集团收入分配效应不同,就形成了基于共同利益联合在一起的各式各样的利益集团。国际经济学中分析贸易收入分配效应时,有两种不同的模型,即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和李嘉图-维纳模型(特殊要素模型)。因此,社会联盟理论基于这两种模型,就发展出两种不同的分析路径,即以阶级为基础的路径和以行业/部门为基础的路径。

虽然两种路径分析的基础不同,但是经过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两种分析路径汇合的可能。希斯考克斯(MichaelHiscox)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的检验发现,在要素流动程度高的环境中,容易形成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联盟,因此适用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然而,在要素流动程度低的环境中,容易形成以行业为基础的政治联盟,应运用李嘉图-维纳模型分析更为恰当。

二、社会联盟理论视野下的PNTR

1.PNTR案例回顾

PNTR是“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PermanentNormal

TradeRelations)的简称,1998年由“最惠国待遇”更名而来。最惠国待遇规定缔约国双方在贸易、关税、航海、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将现实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待遇同样给予对方。[2]1980年,中美两国签订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双方承诺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虽然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每年都需要由美国总统提出,再经由国会审议,但八十年代美对华最惠国待遇均顺利通过。而到了九十年代,美国国内对于是否该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争论逐渐升温,愈演愈烈。这其中,利益集团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用尽浑身解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游说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2000年,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法(PNTR)得以通过,这标志着中美两国进行正常经济贸易往来的基础得以最终确立。本文将运用社会联盟理论,对这项议案的通过加以分析。

2.美国国内社会联盟变化的国际根源

社会联盟理论认为,国内政治结构的变化有其深刻的国际根源。那么,具体到本文探讨的PNTR案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国内利益集团蜂拥而现,争相影响国家对外决策呢?

首先,国际格局的变化使美国的重心转移。冷战时期,利益集团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当时美苏对峙是对外政策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就是为什么八十年代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均得以顺利通过的原因。[3]苏联的解体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结构性变化,使得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重点不再是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问题,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主的经济安全利益开始占据美国对外政策中的主导地位。而冷战后中美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战略需求的消失,对中美两国关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一方面,中美两国在经贸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反对恐怖主义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诸多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人权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很多方面,双方仍存在重大分歧。[4]正是在这样的冲突与合作可能性并存的环境下,美国各种利益集团的发言权在不同领域都得到了加强和提升,这也就为利益集团影响美国对华政策提供了可能。

其次,经济全球化对美国内部利益分配造成巨大冲击。[5]冷战两极格局的瓦解,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九十年代以来,为了应付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美国国内的公司逐渐向生产、经营跨国化转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原本由本国劳工从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美国国内失业人数上升,社会中下阶层生活水准下降。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解放了人力,但也使财富汇聚到拥有高技术、高技能的少部分人手中,社会分配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具体到中美经贸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中美经贸合作的加深,涉华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从而为不同利益集团介入对华决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虽然在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两国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但是随着两国交流领域的拓展和接触的增多,问题也随之产生,摩擦也在逐步增多。两国在贸易逆差、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问题上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美国对华决策将直接影响到相关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或给他们带来庞大的利润收获,或是阻碍他们利益的获取。所以利益集团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争相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奔走、游说。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美国国内社会联盟内部在利益分配上出现了严重分化,为维护自身利益,各种利益集团蜂拥而现,而国际格局的改变又在客观上为利益集团的活动提供了条件。当然,美国国内社会联盟的变化,与其国内政治体制等因素也是分不开的。本文的着眼点在于国际因素对国内结构的影响,因此对于美国国内因素就不再赘述。

3.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下的社会联盟情况

根据国际经济在国内分配效应的不同,社会联盟理论对利益集团的分析有两种模型。在这一时期,由于要素流动程度较高,更易于形成以阶级为基础的联盟。因此,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更能说明美国当时的国内社会联盟情况。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可知,自由贸易将导致丰裕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提高,使稀缺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下降。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发达国家,资本要素是十分充裕的,广大的国土面积使其同样拥有充裕的土地要素。但是美中不足,美国的劳动力十分缺乏,所以劳工要素属于美国的稀缺要素。在本文探讨的案例中,对华最惠国待遇无疑是推动自由贸易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当中,丰裕要素的持有者即资本家、地主及种植园主等,由于拥有大量生产要素,必然会从自由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好处,因此,极力推动PNTR的通过。而与此相反,自由贸易将使得稀缺要素持有者即工人、社会底层平民等的实际收入下降,所以他们支持有条件地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从而最大程度上维护他们的自身利益。

基于这样的考虑,美国国内的工商业集团、农业集团、劳工集团开始了游说活动。中国是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利益价值,因此工商业集团和农业集团极力支持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

而以劳联-产联为代表的劳工集团,由于害怕对华最惠国待遇的通过使纺织品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工人失业,发起了美国贸易史上“最大规模的游说活动”,阻止对华最惠国待遇的通过。

三、小结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应用社会联盟理论对美国利益集团的分析仅限于经济利益集团。而事实上,在PNTR议案中,意识形态集团(宗教、人权等组织)、政治利益集团(反共政治组织、支持台独和藏独的反华组织)也参与到反对PNTR议案的游说活动中。但是相较于经济利益集团,这两类集团关心的只是贸易关系的对象而不是贸易关系本身,因此不在社会联盟理论的讨论之列。

PNTR议案是利益集团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追溯国际形势的变化即国际政治格局巨变、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我们找到了美国国内社会联盟变化的国际根源。而运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进行的分析,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当时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分化的情况,并对他们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有了一个基本认识。社会联盟理论是以国际经济局势为自变量、利益集团的不同利益为因变量的一种分析框架。虽然它并不是尽善尽美,但依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互动的一个范式,对于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田野.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学[J].国际政治科学,2008,(2).

[2]世界经济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90.

[3]张兆兴.美国利益集团与中国最惠国待遇(1990-2000)(硕士论文)[D].山东大学,2006.

[4]张迎宏.试析冷战后美国利益集团对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硕士论文),黑龙江大学,2007.

[5]王勇.最惠国待遇的回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7.

(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