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四个文明的关系

2009-07-08姬凤娇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7期
关键词: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姬凤娇 秦 楠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关系的全部努力和成果。它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安全,而且包括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意识形态建设和培育生态道德等方面内容。生态文明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原有的 “三个文明”体系,丰富了三个文明的内容。如今它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98-02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也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定。这是我们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将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 “三大文明”的协调建设和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如今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即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使我国的原有的三个文明系统又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是对“三个文明”内容的丰富。在社会文明的整体系统中,“四个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的四者有机统一形成关系互动,也让我们对“四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概念

(一)物质文明

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它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物质文明越高,表明人类离开野蛮状态愈远,依赖自然的程度愈小,控制自然的能力愈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改造自然,征服宇宙,推动人类社会本身的进步创造了优越的、必要的、先决的条件。

(二)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指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精神文明按它的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指的是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一类指的是思想、情操、理想、伦理、道德、风尚、习惯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前者是直接同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直接反映了物质文明的程度,直接为物质文明条件所制约;后者不是直接同社会生产相联系,而是同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相联系的。

(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况和发展程度的标志,它是与政治蒙昧和政治野蛮相对立的范畴。

(四)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态。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区别

首先,它们包含着各自不同的内容。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其次,它们包含着各自不同的处理关系。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不仅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社会不公,使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发展,而且还把许多新观念、新内容引进精神领域,全面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三、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最原始的基础,是物质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源泉。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是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产生和建立起来的。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要选择。经济发展追求的是物质文明,环境保护追求的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之间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二者的发展并不是矛盾,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物质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好坏制约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

物质文明的发展如果背离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沿着生态文明的自然规律向反方向行动,那么必然会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如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即重视经济增长,轻视环境保护,某些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支持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以牺牲周边自然环境为代价去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阻碍物质生产顺利的进行。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中,我国的物质文明发展绝不能以失去生态文明为代价,如果忽视生态文明,也就是失去了物质文明,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来谋求经济发展。必须保持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协调持续发展,让物质文明活动能够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进行,大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新型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达到双赢,促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二)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关系

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因而它具有其他文明所没有的性质和特点。即具有决策性强、政策性强、专政性强、督导性强、执行力强、影响面宽的特点。它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为生态文明提供了基本的政治方向,同时也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从而有力地推动和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是政治文明建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文明促进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健康有力的政治文明能够推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例如我国政府特别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从1978年起,中国先后确立了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这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是:“三北”(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工程、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工程、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工程,规划造林总面积1.2亿公顷。”此外,我国还根据《草原法》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草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严禁乱垦滥挖滥牧,实行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形式,加大了草场建设和治理草地沙化、退化的力度,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推动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进步。如今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党和国家工作日程中来,这对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每一个国家的文明活动必须根据本国所处的特殊环境,只能在自我生态环境的约束下进行活动,“尽管(生态)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预先规定了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别的性质”。脱离外部环境的具体条件,任何文明活动都无法进行。我国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如果脱离生态文明的建设,将会举步维艰,难以持续地进行下去。因此,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同生态文明的建设保持和谐一致,才能不断地取得新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一方面生态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精神文明的补充。生态文明是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除了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外,还表现为对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文学艺术等的提高和完善。因此,生态文明中要求建设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形态成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补充。同时生态文明中要求培育生态道德的意识,也成为精神文明中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保证,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了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会使人们心中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水平,规范人们的生态活动的行为准则,转变人对生态环境的态度,让人承认自然界的权利与价值,树立“人是自然之友”的新观念,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认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意识环境,促进和保护生命与自然界的发展,从而丰富和完善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生态意识的进步,以及生态道德观念的培育,使人们逐步树立生态文明观,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精神文明能够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努力构建一个以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性、质量效益性为基础的可持续的文明发展观,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四、结语

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四个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其中生态文明是基础和根本,有健康的生态文明,才有健康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过程,也是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将“四个文明”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前进的航标。

猜你喜欢

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武德修养在当代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