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基础 关注人文 注重思辨 稳中求变

2009-07-07顾桂南

关键词:江苏命题试题

顾桂南 1985年8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二高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系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教育学会校园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成员。曾先后获苏州市和江苏省中学语文评优课高中组一等奖,2003年12月,被全国中语会评为第三届全国中语高中组“十佳教改新星”。著有《语文教学拾贝集》(江苏古籍出版社)、《教育的践行与思考》(江苏教育出版社)。

备受关注的2009年高考已经结束,作为江苏自主命题的第六份、课改后的第二份高考语文试卷,以其立足基础,稳中求变,注重能力培养,关注人文,关注新一轮课程改革等特点,赢得了社会各界良好的赞誉。

确实,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是一份较好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9年语文科《考试大纲》和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颁布的2009年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的试卷,全卷框架基本保持2008年的格局,又有所调整:正卷题量由2008年的20题减少至18题(在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和第六部分现代文阅读选做题中分别减少一道客观题),阅读量也有所减少;文言文阅读选文仍选择了纪传类文本,但选文首次跳出“二十四史”,选择了江苏清初散文家汪琬的《书沈通明事》。附加题形式没有太大变化,但材料分析鉴赏题突变为文学作品(郁达夫《怀鲁迅》)还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份试卷体现了平稳中求创新,注重思辨能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等特色,使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好展示和发挥,其导向性无疑是十分明确的。

试卷的命题保持其一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第一个特点。整份试卷的命制,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颁布的2009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试卷结构、题型、分值与2008年试题也基本相同。这一特点,比较切合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和高考复习教学的现状,与中学语文教学向新课标高考要求转轨阶段的实际情况也是相吻合的。当然,这种稳定和连续,并不意味着试题的一成不变,固守模式。试卷在进一步体现课程改革理念上也作了一定的尝试,体现了稳中求变、接轨课改的特点。一是为使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阅读和思考,如上面所说,题量和阅读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二是命题关注点更加注重人文,注重思辨,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课程理念。如试卷的第4小题,题目是这样的: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与2008年考查“家长是否应接送孩子上学”相比,本题人文气息更加浓郁,思辨色彩也更强,其考查点在于检测学生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语文能力,体现了命题者关注时代、关注现实,注重实践、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命题思路。同时,该试题又体现了语文试题与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为江苏高考向新课标高考的顺利转轨作了很好的尝试。再如命题作文“品味时尚”,同样把学生的视角拉向了现实生活,引导他们去关注,去思考,去感悟,去体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式的机械的学习是万万写不出好作文的。

立足基础,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命题重点,是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第二个特点。无论是语文基础知识试题中涉及的汉字读音、语病辨析,还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文言知识的筛选;无论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名篇名句的默写,还是语段的概括、文意的表达,命题者都把考核的重点落实在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上,用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来检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没有偏题、怪题和故弄玄虚的试题,命题的指向相当明确,减少了学生猜题、理解题意的障碍。如汉字读音题,延续近两年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析上,试题涉及到的24组词语12个汉字的读音,都是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又容易混淆的,文言实词涉及的四个词,也基本上在现行通用教材或现代汉语中出现过的。如“率”理解为全、都,苏洵《六国论》即有“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其中的“率”即作“全、都”讲。其他如第3题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这是一道类似于下定义的试题,但考查的仍然与去年为“战略环境评价”找关键信息基本相同,试题既有信息采集的要求,也有语句组织的考查,考查的角度更为全面。同时,这种立足基础的特点又是紧紧扣住江苏地方特点,体现了江苏分省命题逐渐形成的乡土色彩。如文言文阅读,江苏自主命题以来一直坚持以纪传类文本作为阅读文本的理念,因为这类文本是比较符合考纲“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原则的,选文也一般不脱离“二十四史”。但2009年阅读文本取材有了重大变化,命题者关注起了本土作家的人文小品。《书沈通明事》是一篇人物小品,全篇以简洁的叙事为主,收之于精当的议论。作者汪琬,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结庐太湖尧峰山,时称尧峰先生。其文风受欧阳修影响,“简洁有气”。而命题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重点仍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相关信息的筛选、文本内容的概括、文言句子的翻译等,这个导向是十分明确的。

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核。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考核,历来是各类语文试题考查的重点,同时又是命题的难点,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命题者较好地处理了这一点。试卷的选材、试题的命制等都较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原则,整份试卷,几乎没有一题是考生靠死记硬背现成的答案就能解决的,即使是名篇名句的默写,也选取了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相关联的诸如开国领袖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重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样的句子,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学生的一种能力。其他如对异类不可小视(《说“异”》)、对画家黄永厚画风的理解,乃至为地震博物馆留言簿留言等试题,都涉及到学生语文的整体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文大阅读试题,命题者选取了被称为“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的散文《上善若水》作为命题材料。选文主题切合江苏卷一贯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由诗圣杜甫的经历遭际咀嚼人生百味探索生命的意义(《草堂•诗魂》2004年)到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波兹曼的诅咒》2005年),由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麦天》2006年)到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一幅烟雨牛鹭图》2007年),由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侯银匠》2008年)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对现实环境的忧思和对人生的思考(《上善若水》2009年),江苏命题者始终把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作为命题方向,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理性分析,这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流。这些试题,可以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学生在这种能力的检测中展示了自我的风采,同时也增加了试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与此同时,试卷的选材和设计也体现出了命题者独到的眼光和匠心。正如有的评论者所说:整套试卷“在选择命题材料上体现了宽广的视野、精到的眼光。在问题设计上宽严得当、引导合理”。比如在考核读音时,所选择的词语注意到形、音、义的结合而不是死抠某些冷僻字。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段分别选自《文汇报》和网络,内容涉及对异类的不可小视和对画家画风的理解,它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又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诗词鉴赏选择的是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作品,别有韵致。该作品以散文化的写法,洋溢着乐观必胜的精神和信念,文字通俗,考点实在。文言文阅读选择的是清初散文家汪琬的人物小品,既保持了江苏历来主张的浅易文言文应以人物传记为主要选择对象的传统,又较好地避免了传统的从二十四史中选择人物传记容易撞车的缺陷,而且难易恰当,全文虽仅有554字(不含标点),但是叙议结合,信息量很大,包含了丰富的文言知识点和一定的思想性。其他如第10题默写毛泽东词句的内容,这样的选择同样体现了命题者的独到眼光。第4题留言的排比句,既能考查学生关注现实思索人生的能力,又能考核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设计相当合理。试卷整体设计的科学合理性还体现在为了避免整份试卷人文性过于突出的问题,在第3题设计了一道对科技类知识的概括归纳试题(对“洼地效应”内容的概括),既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又使整份试卷内容上体现了检测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每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是最能引发人们评议的试题,2009年也不例外。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试题,延续了2008年的命题思路,仍采用了提示型命题作文的形式。与采用多年的话题作文相比,相似的是设计了一段“提示语”:“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但这段提示语与话题作文提示语“立意”的指向是完全不同的。在“提示”之后,试题给出了明确的“命题”:“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是一道比较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作文试题。时尚者,一个时期内部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创意和个性追求,它应该是一个时期内人们崇尚的,追逐的,因此具有一定时期的流行性。试题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这种流行,注重现实体验,进而关注现实,关心现实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去体会、思考,感悟、品味,体现了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新课标精神。事实上,今年的许多优秀作文,大多能把触角伸向现实,根据自己真切的生活和知识,作“回归事情本身”的分析,把自己“切”到对象之中,有“感”而发,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于是我们看到了对时尚发型的叙写,对乡村时尚的礼赞,对传统文明缺失和盲目追求时尚导致自我迷失的针砭和反思。一篇篇或清新或透彻,或幽默或犀利的文章,透露出当代学子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期许。应该说,2009年高考作文的导向性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提醒我们,作文教学要回归现实,关注生活,注意观察和积累,注重思考和分析,不要总是在“光荣榜”“名人榜”中去找材料,不要总是在古人、洋人、死人堆中去找灵感。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在总结中对高中语文特别是作文教学也提出了如下建议:“作文教学要进一步倡导写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中学生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多读报刊时文、美文;要进一步加强文字表述和书写等基本功的训练”,这样的建议,与命题者的初衷,与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

笔者以为,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是将时代性、人文性和地域性等结合得较为完美的一份试卷,其立足语文基础,凸现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人生的特点,必将影响到今后语文命题乃至语文教学的走向,对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无疑是十分明显的。而这些特点,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猜你喜欢

江苏命题试题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水韵江苏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图说江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