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定位角色,课堂走向精彩

2009-06-25宋怀坤

考试周刊 2009年19期
关键词:教师应探究语文

宋怀坤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下,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可谓高尚,却淡漠了教师劳动自身的快乐;教师是园丁,培育着祖国花朵的成长,却忽略了园丁的工作有永远不可修复的季节性和只能按照园丁的意愿来修剪花朵的强制性;人们还津津乐道地信奉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的信条,却忽视了学生不是简单的承载容器的简单道理,也放弃了教学活动本身该具有的创造成分。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教师应是平等对话者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催生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此,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具有诚挚的态度与爱心,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而且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觉得师生是朋友、伙伴。同时,教师作为平等的对话者,在课堂上要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并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自主的思维,亲历认知过程,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尽管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一种对话者的身份出现。因为从阅读角度说,阅读既是体验和思考别人已经体验过的经验和思考的问题,也是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是一种心灵的探索。

二、教师应是合格组织者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重教学过程,即教师把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把真正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每一个学习环节,组织课堂步骤,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在教《香菱学诗》一文时,安排学生默读课文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在短暂冷场的情况下,我巧妙地将学生分成“宝玉”队和“黛玉”队,一队提问一队答,学生的兴趣已被唤起,不知不觉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兴趣显然高昂一些,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相互之间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

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教师要担当好课堂教学组织者这一角色,而不能越俎代庖。只要教师善于选择,精心设计组织,就会让它发挥“投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这种教学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表达愿望和交流习惯。

三、教师应是积极促进者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最主要的职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通过课堂教学逐一落实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也要由课堂教学来检验和反映出来。因此,教师的责任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途径来实践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教师要善于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达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教学促进者的形象。

教师不应把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应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整体感知课文后,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采访、团结合作或自读、自练、自悟等方式解决问题。如在学了《范进中举》、《孔乙己》之后,我布置给学生一道研究性问题:造成孔乙己和范进悲剧的根源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在的升学考试?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学、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带着自己的问题采访同学,“小记者”问得透彻,问得彬彬有礼,接受采访的同学也回答得相当精彩,有理有据。尽管有点雕饰的痕迹,但的确是个很好的尝试。

学生在自主学习达标的过程中,教师要一步步地把学生“逼”向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不断引发思维碰撞,还要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帮助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要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做一个积极的促进者,如开展积极的人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从而使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

四、教师应是扎实探究者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的“探究”,我觉得不仅对学生应大力提倡,教师还应积极尝试作为探究者的身份出现。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这种崭新理念于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这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难点。教师如果只是凭借以往的经验与认识,不以探究者的身份出现,对此加以探索、研究,在教学时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在组织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在教学实践活动“走上辩论台”这个专题中,我首先给学生两周的时间,要求他们对周围的上网同学的心态和日常表现进行调查,要求写调查报告;其次,我在这个单元的课程结束后,安排了两个课时的辩论赛,让他们通过辩论的形式表述对待这个问题的看法;最后,要求他们写一篇小论文:《“上网”之我见》。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激发。教师若不加以探究,就无法因地制宜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难以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甚至过于依赖课文,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的开放性、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若加以探究,达到真正符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就应涵盖回味、反思,感悟生命,展现自我,理解包容,调适角色,得体推荐等内容。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参与实践、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培养了分工合作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从这项调查活动中可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有更清醒的认识,便于反思、小结,从而促进自身学业的进步。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决定了教师新的角色定位,课程改革既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又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机遇。如何适应角色的变换,如何克服由于角色变换导致的不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论怎样也无法绕开的问题,希望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要善于转换自己的角色,少一点传授、多一点点拨,少一点专制和理性、多一点民主和人文,少一点说教与指令、多一点熏陶与示范。惟有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师角色的定位中才会更加准确。

猜你喜欢

教师应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