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2009-06-25

考试周刊 2009年19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音乐

陈 林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音乐的有效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差异,极有可能使得教学效果产生偏差,因此,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必须先了解学生对该音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必要时还要做一些适当的铺垫准备工作;教师在选择作为语文教学的背景音乐尤其是作为教学导入的背景音乐时,最好应与文章的思想情感基调一致,这样才能使音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教学辅助效果,真正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音乐 语文教学 有效使用

语文新课程强调教学手法的多样化,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其中一种便是借助音乐手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相机运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本人也曾热衷于此,自认为学生听到音乐时兴趣显得更为浓厚,课堂甚是精彩,然而一次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却让我开始反思音乐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有效性。

那是我上白居易《琵琶行》时,为了更形象而直接地加深学生对琵琶的感受,我选择了林海的《琵琶语》作为朗读琵琶女自叙身世段落的背景音乐。初闻《琵琶语》,该曲反复的前奏就将我带入一种凄清的氛围中,正如琵琶女“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一曲琵琶将所有的哀怨情愁弹尽。我让学生聆听后,说说对此曲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他感受到淡淡的哀伤,有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意境,有的学生说他感受到的是浪迹天涯自由自在的逍遥,还有的学生说他感受到的是历经人世沧桑后的豁达和淡淡的喜悦,听着学生们多元化的回答,我极为诧异。课后,我不得不开始深思为何面对纯音乐时,学生会有如此大的感受差异,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目前看似热闹有效的音乐辅助教学方式,是否真正能起到促进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呢?究竟该如何选择音乐以及如何恰当地使用音乐呢?经过一番探索后,我略有所得,在此提出以抛砖引玉。

若选择了课文的相关音乐,尚需知道学生对此音乐了解的程度,方能决定课堂上是否能使用该音乐,并清楚使用该音乐是否能发挥其最好的教学使用效果。这就需要课前先做一番学生调查,必要时,还应对音乐的相关背景情节和资料进行讲述,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更为正确和深刻地思考课文的相关问题。

如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一文中两次提到《泰坦尼克号》的萨克斯音乐,令人不由思考为什么落日前作者只有“梦幻般的死亡感觉”,而看到落日时却“突然掉下泪来”,感到“死亡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此处若学生没听过《泰坦尼克号》或了解这则音乐背后的故事,那么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因此,应该先让学生聆听该音乐,真切地体会高建群当时的感受,沉浸在他当时的音乐氛围中,但这还远远不够,若要学生深刻地理解此曲必须了解原电影的内容,否则其理解便会显得肤浅,不能明白作者为何会听到此曲时突然流泪的深层原因。

如何铺垫,我先调查了学生对此片的了解,部分学生表示已看过,但他们的关注点更多的在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上,关注点太狭隘,我思考后决定,由于电影播放的时间近三个小时,在上新课前,影片前面的内容由我进行简述,而仅播放泰坦尼克倾覆时船上人们面对死亡威胁时的种种反应的片段。这大概三十分钟的内容,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的不仅是电影中的爱情,还有人们的真善美、假恶丑的人性。在正式上课切入此问题时,《泰坦尼克号》的萨克斯音乐声缓缓响起,这必然使得学生想起了这世界上有许多充满庄严和尊贵的死亡。灾难突然降临时,杰克为仅仅认识了三天的爱人而选择了自我牺牲,老船长稳握舵轮与船同亡,老夫妇静卧床铺,相拥着等待着死亡,提琴手放弃逃生的机会,安然演奏,还有其他的以自己死亡为代价,将生还的机会留给那些毫不相识的人们,这些平凡人的死亡充满了尊严、神圣,他们虽死去,却在海水中获得了永生。学生在音乐声中回忆这悲壮的一幕幕场景,再联系这死亡之海罗布泊中的一轮落日,学生的回答便显得有深度,明显地感受到高建群的心理情绪反应。面对这轮落日,它的一生是不死不活的,是死气沉沉的,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显现了人性的尊贵,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生命活力的再现,因落日那有尊严的死亡而令作者心中萌生了生的希望,悲壮的音乐使得作者真正认识到落日生命的悲壮之美,内心被深深地震撼,所以不由自主地落下泪来。

作为语文教学的背景音乐尤其是作为教学导入的背景音乐时,音乐的选择最好应该与文章的思想情感基调一致,并且要保证学生不会对此音乐产生较大的情感理解偏差。只有如此,方能有效感染学生,营造出课文所需要的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上迅速地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在欣赏音乐时与课文的内容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最大程度地调动情绪,加深课文内容理解的深度。若是音乐的出现会诱使学生的主观感受背离了课文的情感基调,那么音乐的不恰当使用只能是起到南辕北辙的教学效果。

并且,值得留意的是,此类音乐可以在教学必要的时候重复播放,因为学生在学过课文的相关内容后,对课文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再次聆听音乐时,学生可以反观之前的课文内容,思想得以升华。

如在上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时,我选择了《在柏林》这则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但如何使学生从刚上课时尚浮躁的心态迅速地沉静下来,进入这则故事的哀伤氛围之中呢?经过斟酌权衡,我选择了这首经典且在学生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神秘园之歌》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朗读。《神秘园之歌》刚开始舒缓柔美的钢琴声充满了思忆与郁忧,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些许的忧愁,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音乐之中。五秒之后,我便开始在伤感的音乐声中朗读《在柏林》,音乐的吸引加上文字的魅力使得学生在短短的三分钟内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脸色凝重,于是接下来的过渡之语便显得非常自然,“一个家庭的遭遇,就是千万个家庭的缩影。战争,让人们失去了亲人;但战争,带给人的苦难又何止如此!这堂课,就让我们通过《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来更深切地感受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之后的三十分钟内,学生们为历经战争磨难仍坚忍不拔,饱受生活痛楚仍心地善良的索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而折服。

在小说的结尾处,肖洛霍夫抒发他虔诚的心愿:呵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还给孩子们和平的天空,不要让他们再经历战火,不要让他们再成为孤儿……此时,我将学生的思想由课文引入了现实,问学生:“肖洛霍夫希望孩子们能够远离战争,拥有和平,这个美好的愿望如今实现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的确,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战争仍然没有停止,仍有儿童重复着凡尼亚的不幸命运,甚至还有着比凡尼亚更为不幸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在战争中最为无辜的孩子们不幸的命运吧。”于是我展示并简介孩子们遭遇战争时的图片,而《神秘园之歌》又再次缓缓响起。学生在音乐声中聆听了我的简介并沉思了片刻,可以从学生的脸上看出他们的内心又再次受到冲击,心中不仅仅是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抑制不住的控诉。学生的阐述非常精彩,那是发自灵魂深处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孩子的眼睛里找得到天堂。”然而连绵战火,流血冲突,这一切使得孩子们纯真的眼睛里充满忧伤与绝望,难道这就是无辜的孩子们必须承受的命运吗?救救孩子成为学生们共同的呼声。

这堂课的成功应该说和音乐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正是它营造了感伤的氛围,使得学生的情绪能迅速地融入课本,帮助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文本,点燃了学生的思想火花。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的选择和使用必须十分慎重,处理得好,如锦上添花;处理不当,可能画蛇添足。教师在听自己选择的认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时或许十分沉醉,但学生却有可能各有所想,这如何能起到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呢?因此,在选择音乐时,首先还是需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对音乐的熟知和感受程度,谨慎地选择和使用音乐,同时在选择了合适的音乐后,必要时还要不厌其烦地做一些适当的铺垫准备工作。必须注意的是,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音乐只是辅助的手段,因此,语文教学中音乐的选择和使用不在多,而在精,这就要求教师能深刻地掌握文章的内涵,以及音乐所传达的情绪感受,使两者之间能产生共鸣和完美的配合,唯此方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