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接回指释义中先行项的确定

2009-06-25程红红

考试周刊 2009年19期
关键词:方法

程红红

摘 要: 间接回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回指释义,即先行项的确定。回指释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概念的连通及认知推理过程。本文首先对三种较有影响的理论模式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提出了:只有综合考虑语言形式的衔接、概念语义的连贯,以及多种话语篇章的语境因素才能搜寻到真正的先行项,进而完成间接回指释义。

关键词: 间接回指 回指释义 先行项 三种理论模式 方法

1. 引言

回指可分为直接回指和间接回指两大类。

(1)a.A letter was waiting for Sherlock Holmes.The missive must have been posted the day before.

b.We went to a Thai restaurant.The waitress was from Bangkok.

在例(1a)中,回指项(The missive)与先行项(A letter)存在着明显的同指关系,此为直接回指。而在例(1b)中,The waitress是一个新的实体,其指称对象在前文中没有明确出现,但是与restaurant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是间接的,是通过推理而获得的,这种通过推理过程把回指项与其先行项在语义上联系起来的指称关系称为间接回指。先行项并非仅用名词短语充当,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体现为多个词语,甚至有时由动词承担先行项的功能,而回指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却是由有定名词短语充当,有时也可用代词充当(王军,2003)。

间接回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回指释义,即回指项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搜寻到其先行项的过程。本文将对三种较有影响的理论模式,即话题/焦点模式、情景模式和关联模式在回指释义中如何对先行项的确定进行阐释,并指出各种理论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更加合理有效的解决先行项确定的方法。

2. 三种理论模式

2.1话题/焦点模式

2.1.1 Erku & Gundel的话题/焦点模式

话题/焦点模式是由Erku & Gundel(1987)和Sidner(1983a;1983b)提出并应用于间接回指释义的一种理论模式。Gundel认为话题应是人们谈论或关注的焦点。Erku & Gundel(1987)认为,一句话里只存在一个话题或焦点,充当话题或焦点的成分最有可能成为回指项的先行语。这点似乎与回指项所指的唯一性相一致。

(2)We stopped for drinks at the New York Hilton before going to the Thai restaurant. The waitress was from Bangkok. (Matsui, 2000:73)

在例(2)中,前述话语中存在两个可能先行项:the New York Hilton和the Thai restaurant。根据Erku & Gundel的话题/焦点模式理论,后续话语应是前述话语的话题内容的继续。the New York Hilton的句法地位决定了其话题地位,因此,回指项The waitress的先行项应该是处于话题地位的the New York Hilton而非the Thai restaurant。相反,后续话语的内容如果不是有关前述话语话题的内容,则会被认为是不适切的语言表达。

2.1.2 Sidner的焦点模式

根据Sidner(1983a; 1983b)的焦点模式,话语焦点的选择标准是建立在语法和主题关系之上的,焦点的确定是一个按照先后等级顺序进行选择的过程:受事﹥其它主题角色﹥施事﹥动词短语。焦点的选择还要考虑到话语双方的百科知识体系。这就是说,即使可以根据以上的先后等级顺序找出话语的焦点,但如果这一话语焦点与受话者已有的百科知识体系相冲突,仍要以符合受话者的百科知识所限定的话语焦点为准,前者应服从于后者。在这种情况下,百科知识体系对焦点的选择与确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话语焦点和建立在百科知识基础上的推理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于间接回指释义。

(3)We stopped for drinks at the Hilton before going to the zoo. The baby orangutan was cute.

按照焦点的先后等级顺序,the Hilton应处在the zoo之前成为The baby orangutan的首选先行项,但根据人们的百科知识,the zoo更有理由成为The baby orangutan真正的先行项。

2.2 情景模式

情景模式在间接回指释义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受话者总是基于话语所提供的语言信息确定某一适当的心理参照域(mental domain of reference)以便理解后续话语(Sanford & Garrod,1981:109)。Sanford & Garrod把这一参照域称为情景。所谓情景,是指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具有一定结构层次的常规情形(conventional situations),其中包含许多该情形中比较显著的概念成分,即“槽位”(slots)。在话语的进行过程中,有些“槽位”可能一直保持空缺,而有些由于适当的语言信息而得到激活填充,这种填充过程被称作“实例化”(instantiation)。

2.3 关联理论模式

关联理论模式是利用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对间接回指语进行解释。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 2001)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借助语境假设并遵循关联的原则进行推理的过程。语境的获取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加工努力的,受话者总是期望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根据关联理论,受话者对信息的加工处理都要力求达到一种最佳关联,而与此同时只需付出最小的加工努力,所以努力使两者保持某种平衡是话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保证。关联理论认为那些需要受话者不合理的认知努力的话语是不适切的。

3. 间接回指释义的方法

Erku & Gundel 对话语话题或焦点的选择机制没有作充分详尽的阐释,即使Erku & Gundel所提供的有限的对话语话题的论述也是值得商榷的。在Erku & Gundel看来,每一句只存在一个话题或焦点,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反例比比皆是。

从前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Sidner的焦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Erku & Gundel话题模式的缺陷。但问题是,当两个先行项触发词处在同一个句法等级中,又该如何确定真正的先行项呢?

情景模式在本质上是以常规知识为导向的,特别突出人的认知能力在间接回指释义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情景模式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首先,Sanford & Garrod认为回指项和先行项之间的关联度(associative strengthen)是依靠常规性或典型性关联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常规性在间接回指释义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Emmott(1999)和Epstein(1999)通过对实际的话语篇章进行分析,发现非常规关系信息也可以用在间接回指语句中。

另外,Sanford & Garrod 对先行项的取舍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王军(2004)认为,在有多个可能先行项的间接回指话语中,相对优势关联度 (comparatively-privileged associative strength) 才是确定真正先行项的必要条件。

而Matsui提出的关联理论模式则充分考虑到语境因素在回指释义中的作用。但是Matsui认为,先行项触发词和待释成分之间之所以能产生关联,常规性或典型性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但事实上非常规关系也可用于间接回指话语中,而且Matsui根本无法证明关联性是决定人们认知的最重要的因素。

4. 结语

由于受形式句法研究传统以及直接回指研究方法的影响,以往间接回指的研究过分地关注语言形式的衔接,并试图通过某种计算规则最终在话语篇章中找到间接回指的先行项。而有些理论则过多地依靠话语篇章中特有的内容(text-specific knowledge),而忽视了语境因素和语境效果,因而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间接回指的释义问题。我们认为间接回指的释义应该综合考虑语言形式的衔接和概念语义的连贯,以及影响先行项与回指项之间关联度的各种话语篇章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回指释义中先行项的确定这一复杂的问题。至于各种篇章语境因素是如何影响回指释义的,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Emmott,C.Embodied in a constructed world:Narrative processing,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indirect anaphora[A].In K.Van Hoek(ed.).Discourse Studi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V,1999.

[2]Epstein,R.Roles,frames and definiteness[A].In K.Van Hoek(ed.).Discourse Studi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B.V,1999.

[3]Erku,F.& Gundel,J.Indirect anaphors[A].In J.Verschueren & M.Bertuccelli-Papi(eds.).The Pragmatics Perspectiv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B.V,1987.

[4]Matsui,T.Bridging reference and the notions of “topic” and “focus”[J].Lingua,1993.

[5]Matsui,T. Bridging and Relevance[M].John Benjamins B.V.2000.

[6]Sidner,C.L.Focusing and discourse[J].Discourse Processes,1983a.6:107-130.

[7]Sidner,C.L.Focusing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definite anaphora.Computational Models of Discourse,M.Brady & R.Berwick(eds),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3b.

[8]Sanford,A.& Garrod,S.Understanding Written Language:Exploration in Comprehension Beyond the Sentence[M].Chichester:John Wiley,1981.

[9]Sperber,D.& Wilson,D.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2001.

[10]王军.论间接回指的释义基础[J].外语教学,2003,(6).

[11]王军.论关联度在间接回指释义中的主导作用[J].现代外语,2004,(3).

猜你喜欢

方法
中医特有的急救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方法
化学反应多变幻 “虚拟”方法帮大忙
变快的方法
学习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最有效的简单方法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