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诗解诗 一石数鸟

2009-06-13平卫龙

成才之路 2009年10期
关键词:炼字思乡诗句

平卫龙

诗歌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古诗词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吃力不讨好,试图一一对应地应用散文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也常常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词的同时,保留诗词的独特韵味呢?受字典词典中“字词互训”的启发,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诗解诗的尝试,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意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一、增加积累,营造情感氛围

由于学生与诗歌语言在时空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诗歌导入,有利于增加学生积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诗歌营造了适宜的情感氛围,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教学实录节选: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首先请大家放松心情,静下来听老师朗读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点击课件,教师配乐朗诵《次北固山下》。)

师:听了老师的朗诵之后,大家觉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思乡之情。

师: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生: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看来大家平时很重视积累,希望以后要一直保持下去。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世界,去品味他们的思乡之情吧!

课前导入让学生接触自己已有的知识构建,从中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思乡之情,而后教师调动学生积累,让学生展现记忆库中的诗句,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这些诗句与课文的思乡主题紧贴,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互相生发,拓展诗词意境

中国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人的感情的长期投射,都有着独特的意绪情调,毎一个意象就是一个世界。学生囿于知识面狭窄,往往不能体会其中的深厚意蕴。适当地引用同一意象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学生立体的多频道的接收。

《渔家傲》(范仲淹)教学片断:

“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的是西北边塞大漠的雄浑景象,王维《使至塞上》有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正是这种奇丽景色,此句更易于学生理解,比起逐字逐句的讲解,更能快速地把学生带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更有利于学生去拓展,加深自己的理解。

三、比较阅读,把握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题,更高层次地进入阅读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认识世界。同样是写离别,屈原是“悲莫悲兮生别离”(《离骚》),幽愤悲苦;王勃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独标高格;李白是“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飘然脱俗;柳永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黯然销魂。无须“架空分析”,通过比较,学生已能走进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四、炼字炼句,准确把握诗的内涵

在诗歌的讲解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诗句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学起来兴味索然,积极性受到抑制。同时,这种讲解也使诗歌本身失去了应有的语言魅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在马背上炼字入迷撞上韩愈的官轿。无论是古人写诗,还是现代诗歌,都注重炼字。“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个字带动全句全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以诗解诗的方法,把握诗的内涵。

把诗词名句引入古诗词教学,可以做的当然还有很多,交代背景、介绍作者、总结艺术特色都可以用诗句来代替枯燥的讲解。以诗解诗,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积累,注重过程,注重整体把握诗歌。

总之,要努力创造一个诗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那美不胜收的诗歌艺术境界。需要指出的是,“以诗解诗”必须遵循“有关”“有用”“有度”“有名”的原则,不能为引用而引用,更不能卖弄;所引诗句必须与解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对理解诗文有帮助;要浅显易懂,而且最好是名句,要谨防越解越繁,喧宾夺主。

(乐清市蒲岐中学)

猜你喜欢

炼字思乡诗句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辨别词性,分类作答——例谈如何解答“炼字”题
巧用诗句育新人
长凭剑气舒联韵 不吝琴心炼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