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琐思三阙

2009-06-13宋丽娜

成才之路 2009年10期
关键词:学会课堂教育

宋丽娜

题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为生命的个体,学生的初中生活,只有一次,在这宝贵的、不可重复的生命进程中,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也许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思考和领悟……

琐思之一:

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当今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的灵魂。

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教师,尤其是缺乏“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教师,无形之中就扼杀了学生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将学生不知不觉纳入了单纯应试的轨道。

所以,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当代青年的必备素质应当是“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相处”,我们常说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更需要这种可持续发展。所以,教育改革,首先要转变对学生的看法,关照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

琐思之二:

曾经读到过一篇“当教师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的文章,名字就吸引了我,我急于寻找这个答案。细细读来,心,莫名的变得激动。老师面对的,是一些其前途无可限量的人——每一个人,都有着长远的道路,每个人都充满希望,而其他职业接触到的,却大多是发展得比较充分的人,都是差不多前景清楚的人,都是定型的人。这就赋予了这个职业特别的意义和神圣,让我明白了那句话“每个人都能赢——只要再给一次机会”。给学生机会的前提就是要相信学生,关爱学生。

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从师生关系上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中的极端重要性,教育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活动,但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内因的作用是教育取得成果的关键。师爱正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动力,爱如春雨,不管滋润了哪一位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和冲动,进而能够自励进取,奋发向上,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渴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学生的表现会是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从而更高效率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琐思之三:

记得让几个同事听过我的一节课,课后,她们的话让我深思:“你一直在让几个学生牵着走而忽视了大部分的人。”刚好,又读到河北教育上的一篇文章“课堂,多一些等待”。

“在不少的课堂上,由于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完美、‘圆满,担心时间被耽搁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总是把学生的提问、思考、解答,当做‘例行公事,教学成了演绎,完成教案的过程。”是不是自己也在犯着这样习惯性的错误呢?是不是在刻意追求形式上完整,而忽略了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探索的空间?

细想:学生要解答一个问题时,总是先要读懂题意,理解题中包含的各种信息,然后选取出有效的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学生解答问题,需要一个对问题全方位思考的过程,那么也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呈现问题时,不要急于去分析讲解,要等一等,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当学生出现什么差错时,教师也不要急于更正,等一等,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重新构建知识。

适时的等待,是一种鼓励,是一种期望,课堂上需要这种等待,它可以给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多一些对问题的深思和静想,多一些与他们交流合作的体验,多一些对知识的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等待,该成为教师的一种意识,“学会适时的等待,你的心中就装下了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学会等待,你的课堂就充满了灵动和活力”。如果没有了等待,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那只会换来“拔苗助长”的遗憾;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痴痴等,傻傻等,那又只会等来“守株待兔”的失望。“教育需要等得适时,等得巧妙,才会等来如愿以偿,才会等来喜出望外”。

我们不是伟人,我们帮助不了所有的学生,就像一则小故事中海滩上那个捡鱼的小男孩一样,他不可能把困在浅水里的所有的鱼都扔回大海。但是,小男孩执着地救起了碰到手边的每一条鱼,我们同样可以用执著的爱去做生活中的每一件最平凡的小事。就让我们从碰到手边的那一条小鱼开始,用真心关爱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事业吧!

(唐山市丰南区银丰学校)

猜你喜欢

学会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