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2009-06-13

成才之路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中学化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辛 彦

摘要:本文针对现存传统教学的弊端,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情境;情境创设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化学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并通过自己的教学,使情感和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结合,以情激情,悟情明理。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目前课程改革的核心话题,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1. 问题的提出

根据对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现状的调研及对15~18岁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考察,通过运用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是解决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长期、普遍存在的诸如“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害怕学化学”等一系列问题的一种教学手段。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必要的和紧迫的。

2. 理论依据

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应充分重视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应给予更多的各种奖励或暗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应过多地使用惩罚性措施来督促学生学习;学生应该在一个没有分数压力的、民主的、自由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受过多的限制。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获得较为充分的发展。

二、情感教学方面的内容和方法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和兴趣,使其建立起学习化学的良好心理品质,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内容是:

1. 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学总是包含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并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任课教师经常深入学生中,课余时间可和学生交谈聊天,这样既可了解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疑难处,对症下药,也可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双方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认知愈深刻,情感愈稳定。我们结合化学教学,介绍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历史,介绍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光辉成就,以培养爱国主义和爱科学的情感。

3.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和挂图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其表现为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备课时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内容和方法

1. 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是指一种自己觉察到的“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

2. 实验情境的创设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根据实验类型及教学目标,我们采用“实验的结论→一般的规律→新情景中再以实验验证→形成一般知识规律”的研究方法,从实验归纳和实验探究方面设计实验情境,以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引导探索功能。

3. 语言情境的创设

为了帮助学生能正确理解一些抽象知识,我们运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优美的语言来创设教学情境,力求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由于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学校的基本教学形式,所以讲课时语言就成了教学中最重要、最持久的因素。富有情感的语言,可以使学生上课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枯燥内容生动化。

四、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1. 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应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2. 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根据特定知识内容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问题过于深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不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

3. 层次性原则

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组,并且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革命奠定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求知识、善于动脑的习惯,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中学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祖浩,刘知新.简明中学化学学科教育学[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日照市新营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化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基于微课的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素质教育推进中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在新闻中学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