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2009-06-13陆丽丹

成才之路 2009年10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历史

陆丽丹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江苏省从2005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效果。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现就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谈一些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存在新问题

1. 学生思想的不重视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历史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它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枯燥无味,它既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也不能带来社会价值。由于学生思想上的轻视,导致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

2. 历史专业基础薄弱

由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师资力量匮乏,历史课大多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教学质量很难保证。仅仅因为中考的指挥棒的作用,学生往往临时抱佛脚,不能系统地接受历史知识,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3. 专题学习带来的困惑

目前高中历史采取了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但是,这种理想严重地脱离了现实情况,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首先,专题讲授要求教师自身丰富的业务知识作为支撑;其次,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初中通史的知识基础之上开设专题。在绝大部分地区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教材忽视了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现状,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大问题,也带来很多的困惑。

4. 教学时间的不足

目前新教材在编写上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实际,从课时安排角度来看存在一定问题,教材往往将以前几节课的内容压缩到一节课上来。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节,包括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个方面。在以前,要用3~4课时,而现在要一节课讲完,学生接受很困难。此外,数、外、物、化占用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学生课余根本没有时间去预习、复习乃至收集资料等,从而导致教学时间严重不足。

二、解决新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的现状,本人结合教学的具体实际,谈几点做法。

1. 注重线索的把握

历史学科领域,知识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等特点。在通史教学模式下,教学以时间为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在专题教学模式下,知识的容量较以前大大提高,知识点支离破碎,学生不易掌握。这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线索的把握,从中找出内在的联系,一节课、一个专题、一个模块的线索,教师必须了然于心,做到心中有数。如在讲授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专题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贯穿的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是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顽强抗击侵略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中国重新获得独立。列强对华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作出了哪些斗争。这样本专题的内容呈线状展现在了学生面前,收到了良好效果。

2. 注意教学的趣味性

历史内容生动具体,丰富多样,故事性强,趣味性足,知识面广,容易激发感情,激励意志;又因其内部都是真人真事,有血有肉,寓哲理于史实,寄智慧于真理,利于激思明理,获取人生启示。在高一的历史教学中,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在教学中穿插趣味性、知识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时,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一是太平军进入天京以后,广建宫廷王府的壮观,正所谓“正是万国来朝之候,大兴土木之时”。二是天朝诸王的“奢富比赛”,争吃争穿争排场,追求华丽奢侈之风,互相争奇斗艳的场景。这样,既克服了空洞说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分析农民阶级局限性的目的。

3.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实践证明,提问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教学的抽象性,知识层次的台阶性,学生思维的递进性,问题设计要把握分寸,注重层次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认知规律的特征,逐步分解,层层设问,降低问题难度,循序渐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时,我将为什么只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是中国民主革命唯一走向胜利的道路这个问题,分解为几个问题:第一,中国当时的国情具体如何?第二,城市武装起义道路是否行得通?第三,毛泽东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道路探索是否成功?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层推进,顺利解决了问题,也便利了学生的理解。

4.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不光要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历史重现它迷人的一面。教学中教师不能做“传声筒”“复印机”,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能做的,是为学生设计各种喜闻乐见的历史探究形式,如研讨会、辩论会、座谈会、演讲赛,也可是历史剧、小品、影视、实地参观,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如学习冷战史时,让学生课前准备,“假如你是丘吉尔,请发表著名的富尔顿‘铁幕演说”,这前前后后该涉及的知识,学生兴奋地动手搜集,查阅大量资料,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历史课改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师只有以全新的理念,才能适应新课改;也只有真正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应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才能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造就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新课程历史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