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教育“场”建设初探

2009-06-13张赛娟

成才之路 2009年10期
关键词:湘西艺术设计建设

张赛娟

摘要:由于历史、社会与自然等原因,我系艺术设计教育资源紧缺。本文试图应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我系办学特点,初步探索一种具有创造性、富于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教育“场”。论述了艺术设计教育“场”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从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两大方面探讨了艺术设计教育“场”建设。

关键词:教育“场”;艺术设计;建设;湘西

国家提出了创建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思路,这为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是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的,高校设计教育在表面的繁荣景象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课程体系陈旧、缺乏优秀的专业师资、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综合性的设计创新能力差,等等。为了构建一套具有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市场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出具有综合创新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的人才,我国众多高校始终不断地探索着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在信息、知识迅速膨胀,注重创新和素质教育,强调文化与个性培养的今天,我系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发展已经成为了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湘西民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由于历史、社会与自然等原因,我系艺术设计教育资源紧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西部,发展具有湘西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及艺术设计教育。

一、当前我系艺术设计教育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经济的逐步推行,我们湘西的地域经济发展与湘中尤其是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并且这一差距还在逐渐加大。我系艺术设计教育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首先,教学条件和教学经费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其次,从教师待遇、师资质量方面来看也与东部院校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还面临着师资流失的窘境;再者,在对外交流和学术研究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不足。近几年各大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我系也不例外,这就使得原本就十分有限的教学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艺术设计教育的出路在何方?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发展我系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如何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成为我们最关注的问题。在目前办学经费、办学条件、教师资源均十分紧张的形式下,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并使其最大程度地转化为教学的动力应当是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当前社会快节奏、多变化、娱乐性时代让学生们能够被所学科目所吸引,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则是我们要思索的另一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浓郁的学习气氛的营造,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和良性循环,教学与科研的相长,进而推动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试图进行艺术设计教育“场”建设的探索。

二、艺术设计教育“场”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场”是一个既实且虚,既普通而又神秘的概念。一般认为场是一种时空区间和过程的概念。爱因斯坦认为:“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总之,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即以能量为度量的“过程物质”。用场的观点观察、分析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可以发现,它是一个教育“场”的物质、能量运动的过程。

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广泛的交流环境就如同影响着教学与学科发展的“场”,在这个开放的“场”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碰撞,激发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形成强烈的“场效应”。强化“场效应”对于学生、教师及外界的吸引,为稳定师资队伍、引进人才、提高学生素质将起到巨大的作用,还可以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互访,扩大学科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场”内涵的多元化

首先,在人员构成方面,艺术设计教育“场”不能只包含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教师与学生,还应当广泛地吸纳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民族民间艺人、各方面的学者、专家、能人等,以保证知识和思维的多元化。另外,在知识构成方面,在以艺术设计知识领域为主体的同时,还应广泛吸取各方面的知识与思想,丰富知识构成。艺术设计教育“场”不应是一言堂,应以宽容的态度包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

2. 艺术设计教育“场”的外延

艺术设计教育应当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体系,艺术设计教育“场”的建立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开放的可供交流的空间场所,也不单单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革就可以建立的。硬件平台即教学空间的建设和完善,软件的环境——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建设必须同步进行。硬件的调整以软件的需求为基础,硬件环境的变化又对软件的教学环境作出了新的启示,形成互动发展,螺旋上升的态势。

教育资源的紧缺是当今大多数高校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教育建设也不是不计代价的投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发挥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建立和推动艺术设计教育的“场效应”,集腋成裘,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三、艺术设计教育“场”建设的探索

针对艺术设计教育“场”理念,我认为可以从硬件平台——教学空间的改造与完善,软件的环境——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初步形成艺术设计教育“场”的教学模式,发挥其效应。

1. 硬件平台——教学空间的改造与完善

随着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转变,我系目前的教学空间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加强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并延长其开放时间,提高空间及设备的使用率。教研室的空间也可以适度开放,形成能提供教师交流、研讨、评图、授课等活动的空间。还可将资料室、展厅等重新布局,融入自习空间、材质展示库、咖啡厅等,形成集教学、自习、展览展示、阅读、交流于一体的多元开放的教学场所。

2. 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1)首先要强调交流与实践环节。可以通过课堂指导、分班讲评、合班点评、公开展评等方式对学生设计的各个阶段进行指导,促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元的交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观念和见解,在不同的思想观念的碰撞中让师生获得最大的收益。设计课程的题目尽量与实际结合,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和实践,从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在设计理论课中,可以尝试进行挂牌教学,同一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同时授课,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思想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单一的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通过调研、分析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和实践相结合;增加调研报告答辩和交流的环节,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平等互动的学术思想,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投入。

(3)艺术设计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艺术设计从诞生时就具有了交叉和跨学科的特征,因此实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跨学科合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一门课程中应强调不同专业教师的介入与合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相关学科的渗透和知识的交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和完善。

3. 课程交流与合作

我校地处湘西,与省内外的交流远远少于我国东部地区,但我们独特的地域特点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我系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源泉,这也为对外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的专业建设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如工业产品造型与民族民间工艺专业,充分挖掘湘西民族民间工艺宝库,引进民间工艺大师,充实师资队伍,立足本土;同时我系还邀请北京服装学院、天津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院校的教授进行讲学;设计单位的设计总监、科研所的研究员、相关专业的学者和能人也时常应邀参加交流会和联合授课。我们尽量拓展和深化每一次对外交流的机会。

在对内交流的方面,我们更是本着开放和包容的原则迎接着每一位“场效应”的参与者。美术系、人文社科系、经管系、生物系等系部的老师也时常参与我系的课程合作教学与交流。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和不同背景的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给艺术设计教育“场效应”充实新的内容,使“场”的外延不断扩大,艺术设计教育“场效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持续增长。

4. 激发多元的学生活动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学科和专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热情,这种激情无疑是专业学习最好的动力。教育工作者应该像关心技能发展一样关心人的发展,艺术则允许每个学习者展示他的作为人的潜能。我们应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对专业和兴趣的热情。例如,支持学生举办个人作品展,2004级马锌成同学的个展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他自身是一种促进,对同学是一种感召。我们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内外设计大赛,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而艺术设计教育“场”也将随着多元的学生活动而不断增强。

“场”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体系,艺术设计教育“场”的强化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还要认真总结经验,始终保持艺术设计教育“场”的能量与活力,在平等、多元与和谐中强化艺术设计教育“场”的效应。

参考文献:

[1]陈静,李岳岩.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之路——从中国西部建筑教育谈起[J].建筑与文化,2007(6).

[2]过伟敏.走向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

[3]哈罗德·艾伯利斯,查理斯·霍弗,罗伯特·克劳特曼.音乐教育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

猜你喜欢

湘西艺术设计建设
《星.云.海》
《花月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欢乐湘西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湘西 国画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