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09-06-13康建霞

成才之路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

康建霞

在化学教学中能否渗透德育教育,这个问题已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但有些教师还总是存在着模糊认识。总认为在文科教学中,德育教育较易进行,而理科教学则以传授知识为主,难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关道德、理想及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作为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又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那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想法是不正确的,甚至是极端错误的。本人就这个问题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一、绪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绪言,就化学知识来讲,着重讲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几个实例,通过几个明显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走进化学这一神秘的领域。之后较大篇幅则是叙述了我国历史上化学工业的巨大成就,从古代的造纸、黑火药,到商代精美的青铜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冶铁和炼钢,到如今的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及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从昔日的“洋油”、“洋火”,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的开发,无一不在展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无一不在说明发展化学工业的重要性。教师应透过这些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让其随时准备为建设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在教书育人的路程上就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电解水实验和二氧化碳与水生成淀粉和氧气的反应实验为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

在学生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催化剂等概念后,教材中的电解水实验又把学生引入新天地,寻找新能源。教师在讲述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等有关知识的同时,透过现象分析出本质,指明水虽然能分解出氢气和氧气,但由于消耗的电能过多,因此,该反应并不实用。假如人们能研究出一种简单方法使水分解,将会为世界人民解决燃料问题,把几万万煤矿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解决了世界的能源危机问题。激励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解决这一难题。这样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无形中给同学们的学习产生了无限动力。

又如二氧化碳一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在讲清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将二氧化碳与水在叶绿素的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淀粉和氧气这一反应,稍加引导,便是很好的素材。将来人们如果发现一种新的催化剂,能代替植物的这一光合作用,直接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而不是靠植物的生长过程而制造出粮食的主要成分淀粉。这样,既节约土地又节约能源,缩短时间,还净化空气,把几万万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多么好的事情!到那时我们的吃饭问题就不再是依靠植物去为我们合成,而是靠我们自己的知识来解决,这是多么好的事情!这样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展开理想的翅膀,向着深奥的科学高峰去攀登。

三、利用空气、一氧化碳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讲空气、一氧化碳有关内容时,教师应对一氧化碳的毒性,产生的根源及对空气的污染作一下分析,各种燃料的燃烧,都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但各种燃料的燃烧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我们不能因为污染空气而使人类停止燃烧。但是,如果每人都尽情地消耗大量氧气,将大量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一旦空气中的氧气耗尽,空气中的气体只剩下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时,人类将会怎样?学生们自然就会想到——“整个人类全部灭亡”。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我们怎样做才能使空气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保持空气成分的相对稳定是某一个人的事吗?这些简单的提问会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保持空气成分的相对稳定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应尽的义务,每一个公民必须从现在做起,自觉地行动起来,为保持空气成分不发生变化,而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例如,在室内养一盆花,在校内栽一棵树等,这样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了其道德观念,这不比喊空洞的口号更有意义吗?

总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并非只有在政治课堂上才能进行。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真正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出发,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整个教育阵地就会绽开科技教育之花。一批批合格的“四有新人”就会迅速成长起来,中华民族的合格人才将会遍及全中国,社会主义文明之花将开遍全世界。

(大城县齐圪垯中学)

猜你喜欢

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
火星上成功制造出氧气啦
煤气中毒后应该怎么办?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高压一氧化碳压缩机气阀及控制系统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