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生缺乏作文兴趣的原因及对策

2009-06-13陈大琴,徐必同

成才之路 2009年10期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生活

陈大琴,徐必同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在日常的小学作文教学中,不难看出小学生中有许多人兴趣不高,讨厌作文,甚至惧怕作文。要积极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首先就必须探究当前学生缺乏作文兴趣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闭式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仍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此类奉命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到制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样画瓢,奉命而作,无论是选材立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种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式,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过高,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常追随考试这根指挥棒,讲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极为普遍。如有些学校三年级就要求命题作文,高年级则要求“面面俱到”。在作文教学指导中,产生了偏高、偏难及对学生习作评估要求过高等现象,使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严重地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使之消沉、厌烦,对作文失去兴趣。

三、缺乏鼓励,学生丧失信心

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一旦发生兴趣时,就会“乐此不疲”,愉快地学习,这样才能产生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找到作文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看不到闪光点,而求全责备,不屑一顾地挖苦讥讽,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成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存在畏惧心理,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就更是雪上加霜,他们会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四、批改方式单一,缺少反馈交流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似乎就是任务完成了。大部分教师也只是对交上来的作文打个成绩,大概地写几句评语,草草了事,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作文教学没达到互动,师生没有共同活动。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回应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作文的兴趣。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现状,的确让人担忧,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要及时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1. 目标适当,切合需求

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这种目的教育应该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通过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进行,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才会主动地写作。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

2. 广辟渠道,丰富素材

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因此,老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影评会、演讲比赛等,定期地走出校门,搞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开展为社会服务活动,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随着素材不断的积累和内化,学生思想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并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佳作来,这样学生写作起来自然就会兴致勃勃了。

3. 创造机会,体验成功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取长补短;教师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以鼓励为主,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逐步消除作文对学生的压力,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当针对现状,积极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如同婴儿牙牙学语,最需要的不是母亲“语法”的讲解,而是母亲心领神会地去鼓励和表扬一样,在小学作文起步的阶段,教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

(盐城市亭湖区盐湾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生作文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