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谈之美

2009-06-10文柳漾

全国新书目 2009年9期
关键词:叶兆言闲笔棋王

文柳漾

江南才子叶兆言家学渊源,不但写得一手好小说,在文坛中自成一家,而且读书作文,写起随笔来,也是且浓且淡,浑然天成,在小说家中算是一个另类。叶兆言先生自称“自小读书就杂,什么书都喜欢胡乱翻”,读他的品书笔记《看书》,便是真实写照。然而,这本读杂书谈杂书的小书又给我带来一种杂谈之美。

《看书》的杂谈体现在:其一,叶兆言先生读书门类之杂。很难想象,叶兆言这样一位大家的案头会常备一本“敬若神明”的《新华字典》;会读烹饪方面的书,目的是琢磨别人怎么吃;会读古代的医书,看古人如何说医道,甚至把医书里面的文字当作小品文来读;也会津津乐道《南京城墙砖文》、《南京城墙志》之类的书……这样的读法一般人做不到,我想,也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其二,叶先生读书,无论新旧,都难以释怀。新旧之美也便体现在品书笔记上了,或点评旧书,说些掌故,道些旧事,比如《我叫阿拉木》一文中谈起吕叔湘的往事,比如《流年碎影》一文说起张中行的点滴。然而,叶先生笔下的旧人物总是夹杂着新鲜的味道。这一点,深究起来,除了叶先生对文字的修养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叶兆言先生是文坛世家子弟,祖父叶圣陶是中国一代文学大家,出入皆鸿儒,往来无白丁。自小耳濡目染,谈起掌故来,犹如一壶好茶,或浓或淡,一品再品,余味绕舌。在《流年碎影》一文中,作者直言“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对于谈掌故的书,有一种特殊的兴趣”,这种兴趣多年沉淀,便形成了现在的文字和文风。或评点新书,叶兆言先生也写得俏皮,趣味顿时跃然纸上,比如《英美十六家》里谈到的吴鲁芹,作者谈到喜欢吴鲁芹先生的理由时,“债有头冤有主,首先因为夏志清先生力荐……”活泼之处,不禁一笑。其三,这本小书里面收录的文字,不经意间闪烁着其旧时文风的典雅之美。叶兆言曾在南京大学专修现代文学史,一身的民国首府中央大学的遗风流韵,一写起文章来就颇有旧文人的气派。

此外,《看书》语言活泼,行文不拘一格,丝毫没有套路的闲谈。说到阿城的《棋王》时,作者写道:“我更愿意说《棋王》是一个谈吃的故事,阿城随手摔出了一个关于吃的简单真理,会吃并不意味那些山珍海味,酒肉穿肠过,肚子不饿没胃口的人,算不上是真正的饕餮之徒,《棋王》中谈饥饿的闲笔,是最好的美食文章。”闲笔之趣,在于旁征博引,看似胡乱一通,实则句句在理,条条是道。

在当代小说家里面,叶兆言先生应该算是一个文字清淡的人,写这些随笔时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清淡,摈弃了生活里面的功用主义。比如在谈流沙河先生的《书鱼知小》时,写到在湘西的一个细节,东道主请作家们题字,“个个伸胳膊引腿,龙飞凤舞,过了把书家瘾。无知则胆大,越是不能写,胆子越大。唯有先生十分谨慎……他不忍心赶我,笑着说:‘鸡下蛋,莫要看。这话带着四川腔,味道很醇。我在一旁像小学生那样帮着牵纸,看他试笔试墨,看他对着纸苦思冥想,看他犹豫再三才落笔。”谈起出版时,“出版社的黄金规则是越赚钱,越不想赔钱,人一旦尝到赚钱的甜头,仿佛误入风尘的女子,会陷入欲罢不能的境地。”读这样的文字,忍不住想起书话的可爱来,这一句一句的文字就像《看书》里面的文章标题一样,都是叶兆言先生所谈之书的书名,没有丝毫的修饰。

看这本小书还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叶先生笔谈当年在出版社编书的点点滴滴。《世界著名作家访谈录》、《名人日记》等等,在他的笔下又是一番风味。自叶兆言的祖父叶圣陶先生起,到父辈叶至善先生,叶至诚先生,再到叶兆言先生,世代做过编辑,编书读书写书,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金刚钻”。从这几篇杂谈中,我们大概也可以读出这种力量。

猜你喜欢

叶兆言闲笔棋王
饭后闲笔组诗
秦淮河畔、古城墙下,叶兆言《南京传》南京首发
超级棋王
叶兆言教子:“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前边的几句话
开拓与绵延
最是那“闲笔”之妙
闲笔如花
王琳娜先负赵冠芳
网友叶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