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命“躲猫猫”真相

2009-06-02沈佳音等

博客天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小卢调查团看守所

王 鹏 沈佳音等

2月8日,云南玉溪市北城镇青年李荞明在看守所受伤。4天后,经抢救无效死亡。随后,当地警方给出的李荞明的受伤原因是与室友“躲猫猫”。

由于创意奇绝,“躲猫猫”事件马上受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关注,一夜间风靡互联网。随即,“躲猫猫”与“打酱油”、“俯卧撑”一起被网友称为“中国武林三大顶尖绝学”。

2月13日一大早,“又是一个阴天”,刚起床的北大新闻学院研究生小卢习惯性地打开电脑,“匆匆地扫了几个门户网,没看见什么新东西”,就去刷牙了。但5分钟后,一个来自昆明老家的短信,让小卢此后的一周都“没少折腾”,这个短信只有8个字:“今天,你躲猫猫了吗?”

发短信的是小卢的高中同学古铭锋,现在昆明一家媒体供职。古铭锋的短信让小卢“有些诧异”,但随即他意识到“古铭锋的新闻敏感性比我强,肯定有点事!”满嘴牙膏沫的小卢马上“股沟了一下”,发现关于“躲猫猫事件”的新闻只有200多条,但大多数媒体都在以质疑的口吻描述着这个“神奇”事情:24岁的云南玉溪北城镇男子李荞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1月30日进入看守所,2月8日下午受伤住院,4天后在医院死亡,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2月12日晋宁县公安机关给出的答案是,李荞明受伤的原因,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

“就冲这名字,我敢打赌‘躲猫猫肯定会成为2009年第一个网络流行语。”小卢当晚给古铭锋发短信说。果然,4天后,受到“超出大众想象力的死因”的刺激,“躲猫猫”一词像“打酱油”、“俯卧撑”一样在网上一夜飚红,仅在17日晚的谷歌搜索上就有30多万条相关新闻。各大论坛网友更是嬉笑怒骂,“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中国武林三大顶尖绝学。”有网友如此戏诌。

但除了搞笑,一再被刺激的中国网民更多的是要求:不能再让真相“躲猫猫”!当网民的声音转化为舆论压力,再进一步转化为行政压力时,那压力的承受者显然就不仅仅只是这个郑和的故乡、面积只有139l平方公里的晋宁县。2月17日晚,当小卢再次询问古铭锋“事情的进展”时,被告之“再等等看,这两天省里会有大动作。”

宣传部的“大动作”

2月19日下午2点,云南省省委大楼4层的办公室内,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盯着电脑屏幕上滚动的QQ群信息,眉头轻蹙,电脑旁的烟灰缸内堆满烟头。伍皓思考着他的决定,一个足以引爆网络世界的决定。下午2点49分,他在QQ群内发布了第一条信息:“为应对‘躲猫猫事件,我们拟采取一个行动,组建一个网民调查团……”

“躲猫猫事件”进入伍皓视野是在2月17日左右,当时他正忙于参加全省的宣传部长会议,“上网时发现这个事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聚焦点,而我们却还没及时应对”。2月19日上午,云南省委召开了一个专门的协调会,政法等相应单位参加会议。会议上,伍皓提出让网民去现场进行调查,“网络的焦点,就要按照网络的规则解决”。提议之初,备部门的领导尚有顾虑,但“很快大家达成共识”,决定“让网民公开、透明地了解情况,政府这次不再‘躲猫猫。”

虽然已决定让网民调查,但伍瞎随即的一个举动却为网民后来的质疑埋下了导火索——2月19日下午2点多,伍皓并没有首先在云南官方网上发布“征集网民调查团”的消息,而是先在自己的0Q群内“小范围地征集意见”。尽管他事后解释说,先在自己的QQ群发布消息,是“怕没有多少网友响应,先测试一下”,但仍被众多网友指为“找托”。伍皓的QQ群名为“伍皓网络意见箱”,成员数百人,多为媒体记者和网络写手。伍皓说,为了吸引网友参加,在QQ群发出消息的同时,他还承诺最先报名的可担任调查团的主任。消息发出37秒后。网友“风之末端”最先报名。1分钟后,网友“边民”报名,按照承诺,两人成为调查团的正副主任。

当天下午四点左右,云南网发布《关于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参与调查“躲猫猫”舆论事件真柏的公告》,公告迅速被转载。公告所留宣传部新闻处的电话被打爆,近千名网友报名参加。云南大学学生李宁是报名者之一。2月19日晚7点多,他回到宿舍后,从QQ的弹出新闻中看到公告,随即电话报名。当晚10点,新闻处回电告知他的申请通过,并告知他第二天的集合时间和地点。

但小卢的运气却没李宁那么好。虽然小卢在当天下午4点半就收到古铭锋短信:“速去云南网,‘躲猫猫会召集网民去调查‘真相。”但小卢随即打通报名电话后却被告之,因距离太远,“第二天无法赶回昆明,不能参与此次调查。”他当即追问:“我也是云南人,我想参与云南人自己的事情。为什么通知刚登出来,马上就要截止报名?第二天就要调查,这么匆忙,是不是在害怕什么?”对方说了几个“对不起”,表示“我们还有别的工作要忙”之后,匆匆挂断。

气急的小卢打电话质问古铭锋“既然有报名的信息和渠道优势,为什么不参与调查?”,到底“有没有新闻理想?”但古铭锋只淡淡的说了一句“这有意义吗?”让小卢很久都没有再开口。

这一天的深夜,被任命为“网民调查委员会”主任的“风之末端”在天涯论坛发表了一篇题为《我去参与调查“躲猫猫”》的帖子。从该帖的发表时间(2月20日凌晨1:09分)截止到“风之末端”调查时的出发时间(2月20日早上8点30分),该贴点击量共达到31000多次,收到包括建议、质疑、批评和“打酱油”的备类回复共1500多条。

小卢后来说,他在当晚也看到了这个帖子,但是“我什么都没写”。

“不解渴”的调查

2月20日上午8点多,网民调查团的成员齐聚云南省委大门前。调查团共15人,其中政法部门工作人员4人,媒体代表3人,网民和社会各界代表8人。但全国各地赶来采访的记者却比调查团人数还多几倍。事后。调查团成员“能石匠”写道:“在这一刻,如果你在,你一定能够会和我一样感受到媒体、网民、社会公众对躲猫猫事件知情权的期望。”由于人太多,出发时,调查团的代表们和赶来的媒体记者只好分别乘坐两辆中巴车。

8点半左右,车队出发前往距昆明约50公里的晋宁县。上车后,以前相互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调查团成员寒暄之后开始讨论,分别提出意见,并汇总成5个行动步骤:1、听取晋宁县公安、检察等部门的情况通报,然后进行提问;2、前往看守所案发现场查看;3、向事发当时的值班民警、看守所医生咨询情况;4、询问与死者李养明同一监舍的当事人和目击者;5、查阅事发当日看守所的监控录像、值班日志、死者病历、尸检报告等相关文字卷宗。“讨论中气氛很民主。想到了就

可以说出来”李宁回忆说。商量完,车正好抵达晋宁县。

上午10点07分,调查团来到晋宁县公安局一楼一间会议室,与当地相关部门见面并开会,会议全程录音。但是,在听完晋宁县公安、检察等部门的情况通报后,调查团所提出的“当面询问行凶者酱某”、“查看死者李荞明尸检报告”、“查看查阅事发当日看守所的监控录像”等要求。均被晋宁县公安、检察等部门回绝。

随后,众人来到距公安局约100米的事发看守所。按照规定,看守所内禁止携带摄影录音等设备,办理好相关证件后,调查团爬过一段铁楼梯。走上看守所的巡视道。透过铁网和玻璃窗,李宁等人详细查看了看守所的环境。在事发的9号监舍内,9名关押人员正在院中练习站姿。他们打量着陌生的调查团成员,眼神中带着好奇。

“没有发现什么蛛丝马迹,我们再次提出要看监控录像,也因相关规定而被拒绝了。”李宁说,大家很多预期的设想都没实现。调查团查看了一些文字资料后,离开看守所。他们谢绝了当地政府的午餐邀请,来到一家小餐馆内AA制聚餐。饭菜简单,但每个人心头沉重。

当天下午4点,调查团返回昆明。他们向宣传部借了省委大楼内的一间办公室,开始写调查报告。宣传部工作人员留下开水和茶叶后,便离开办公室,此后再无人过问他们。为求准确,调查团要求每一个人都整理录音和回忆细节。当晚11点,报告仍在整理中,李宁出去走了好远,才买到几份米线,权且算作晚餐。21日凌晨1点,报告整理完毕,凌晨2点正式于网上发布。

据“风之末端”称,伍皓并未提前审阅报告,他和众多网民一样熬夜等待结果出炉。凌晨2点多,看过网上的报告后,伍皓直言“不解渴”。他说以网民的角度,这份报告“并没有给事件下一个结论”。

同样沮丧的还有调查团的成员。他们在报告中称,在网上可以呼风唤雨的网友,在现实却是那样无力,“这篇报告,绝不可能让躲猫猫事件解密或者真相大白。”

“人肉”调查员

“不解渴”的报告在网上发布后,再次引起轩然大波。调查团成员成为网民议论的焦点,关注热度甚至超过了命案本身。因为调查团“查看监控录像和会见嫌疑人”的请求未能实现,开始有网友质疑调查团是宣传部门的“托”,整个事件是在“作秀”。

21日凌晨,因迟迟不见报告公布,天涯论坛上“风之末端”发布的帖子,回帖“风向”发生转变,从最开始赞扬他是草根英雄,转变为“政府走狗”。网友开始启动对他的人肉搜索。很快,一些线索浮现在论坛上。“风之末端”本名赵立,自我介绍为网站编辑。但有网友搜索到《昆明日报社2007年工会工作计划》,其中赵立为工会的宣传委员,计划中所登照片也与其本人一致。

随后网友继续人肉搜索发现,8名网民和社会代表中,多人实为媒体记者和官方网站版主。同时有网友发现,在此前云南电视台的一次会议中,“风之末端”和“边民”就已经作为“热心观众”露面。网民们怀疑两人是“御用网民”,质疑其草根身份。

对此,伍皓回应称,原定的计划中,最先报名的网民将成为调查团的主任。而“风之末端”和“边民”因为是他00群中的成员,所以占了“提前报名”的便利。他称,此前确实在关于云南电视台的会议中见过两人,但两人绝不是官方的托。

然而,对于“两人为何在宣传部副部长的QQ群中”的问题,伍皓所答复的“是因为看重他们的网络影响力”,并未让大部分网友满意。

“史上最火的宣传部长”

除了调查团的成员遭质疑外,事件的推动者——云南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也身陷舆论漩涡之中。“调查团召集令”发出后,在天涯论坛上,有人发帖称“伍皓是个好同志”,也有人称伍皓想借机出风头,谋取政治资本。还有人称,宣传部不应越俎代庖,插手此事。

伍皓曾在新华社工作多年。事发之后,新华社的老领导和老同事给他发来短信,称他是“史上最火的宣传部长”,也有人劝告他,到机关工作,就要适应机关环境和机关的工作方式。这些评价和劝告,让伍皓百味杂陈。但他一直坚信,自己没有做错,“这种公开透明处理网络舆情的办法,符合整个云南省打造阳光政府的思路。”

可能最让伍皓欣慰的是,事发之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的领导支持了云南的做法,“开创宣传思想新的思路”。但伍皓说,他并没有想过会否影响日后的仕途,“我曾长期担任新华社的记者,虽然现在是新闻官员,但在追求真相这一点上,记者和新闻官并无差异。”

对此,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仍然表示质疑:既然允许他们来,就得提供充分的条件。如果现在又以法律条文来阻止接触,只会更增加人们的疑虑,跟官方的意图背道而驰。对于个案本身,官方的出发点是值得赞赏的,但从活动过程来说,只能认为这是一次官方的危机公关。此外,即使这次网友能查明真相,这种方式不应该也不可能常态化、制度化。公安机关不应因为网民有疑虑,就由他们组织调查,而应从一开始就保证程序的公正性、信息的透明化,让人信服。

但是伍皓说,不担心网络调查团仅成昙花一现,“这扇窗打开了,我们就没打算把它关上。”

猜你喜欢

小卢调查团看守所
温柔的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团代表选定研究
爱是回家最好的理由
仗义的朋友
看守所在押人员安全风险程度调查分析
今年前两月全国看守所安排律师会见20 余万次
日“调查团”零距离驶近钓岛 中国外交部斥其非法
日“调查团”零距离驶近钓鱼岛
多项金能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