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学多思、甘为铺路石的音乐求道者

2009-05-31冯效刚

人民音乐 2009年5期
关键词:音乐学美学音乐

冯效刚 单 林

2008年10月,我国音乐理论家、教育家茅原先生在人生道路上走过了80年风雨历程。

这80年,是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走向强盛的80年,是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走向初步繁荣的80年,也是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崛起的80年。茅原亲历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战争、动乱和社会巨变,他似一颗不屈的小草顽强抗争;他以甘为“铺路石”的精神,勤勉育人,坚韧求道。作为一名新中国的音乐理论工作者,他学习不止、思维不断、笔耕不辍,写出80余篇振聋发聩的学术论文和五部论著;作为一名新中国的音乐教育家,他培养出数百名音乐良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为新中国音乐学的学科建设及其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身处动荡之中的茅原何以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呢?

一、对祖国母亲感恩的心

1928年10月,茅原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他的父亲茅荫熙(字受廷)是国学大师章炳麟(字太炎)的学生。他的母亲高松如是一位古琴家,受业于古琴家詹澄秋门下。从小家里为他们兄弟姊妹8人聘请了曾任曲阜孔府古文教师的詹澄秋及其父詹梅屏老先生共同担任家庭教师。1942年,他进入北京著名教会学校——辅仁中学就读。1945年他回到济南,在黎明中学读书。1947年他跳级进入南华文学院文史系,翌年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求学无门的茅原1949年参加了山东省人民文工团,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50年,茅原随山东省人民文工团并入山东大学①,被分配在艺术系音乐科作曲专业学习。在山东大学艺术系音乐科,他学习了渔民号子、“茂腔”、“山东琴书”等民间音乐,参与《黄河大合唱》、《飞虎山大合唱》等大量革命音乐的艺术实践,锻炼、提高了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能力,为其音乐生涯奠定了基础。毕业后,他被分配在华东艺术专科学校②民间音乐教研室工作。1954年,他奉派在安徽大别山地区采风七个半月③。1956年夏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被学校选派往中央音乐学院苏联专家班学习。这次学习,是茅原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中央音乐学院,茅原主要的学习任务是随康津斯基和别吉德章诺夫教授④学习外国音乐史。由于苏联学派的外国音乐史教学是建立在音乐作品分析基础之上的,因此,他同时随克拉芙琴柯和帕特杰良斯卡娅⑤学习音乐名作课。同时,他在姚锦新先生⑥班上学习作品分析,在廖辅叔先生班上学习德语,在蓝玉崧先生班上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旁听了苏联专家古洛夫的和声学讲座,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他的音乐视野⑦。从中央音乐学院苏联专家班回来后,他用大量的精力对西方及中国大量作品进行了分析,加上他本来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大量音乐信息内容的储备,使他自身得到迅速提高的同时,在他所教授的音乐作品分析课程上也得到生动而深刻的体现。多年后,他依然对当时所受完整而系统的教育深有感触。他说:

“中央音乐学院……姚锦新先生……和另外两位教外国史的老师使我受益匪浅。他们的授课都是结合具体音乐来讲述的。所以我所获得的知识都是从这三位老师那里来的。

……

“就我所写的教材而言,没有什么更多的不同……我是将音乐美学和作品分析结合在一起,……主要是将内容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1]

1958年秋,中国戏曲学院到南京来办戏曲音乐研究班,马可⑧先生担任班主任。茅原又被派往这个班参加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学习,受到马可先生的亲切教诲。1958年冬学习结束时,茅原与郑桦、武俊达合写了结业论文《关于戏曲音乐刻画形象的几个美学问题》。不久,经马可先生推荐,该文在《音乐研究》上发表⑨。同年《音乐研究》第五期又发表了三人联合署名(茅原执笔)的《再谈戏曲音乐刻画形象的美学问题》,引起音乐学界的广泛关注。1963年,他独自撰写的《音乐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一文在当时中国音乐理论的权威刊物《音乐论丛》第2辑发表。青年茅原初露头角。

我们从茅原的学习经历中看到,早年家庭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他打下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而他在教会学校又接受了良好的外语及西方文化知识训练;山东大学艺术系、中央音乐学院专家班的学习,马可先生的言传身教……确立了他既不自卑,亦不褊狭,广取博收,永远追寻客观真理的学术理念;广博的中西文化熏陶,深厚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积淀,扎实的作曲技术功底形成了他知识结构的基础。

我们从茅原的成长历程中可见,战争和动乱使他失去了求知的机会,在新中国,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他才得以继续圆了大学梦,他对祖国母亲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在音乐文集“自序”中,以古人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诗句引出心声:

“当侵略者夺去了我们的一切,残酷的现实使我懂得了祖国母亲的含义。……献给祖国母亲的其实也只是一颗心。

“小草受惠于土地、阳光、雨露,活得平凡而幸福。因为附丽于祖国,就像一滴水在大海中,不会枯竭。”[2]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正是在感恩之心的作用下,茅原在人生道路上不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持下,在56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把一颗心全部放在学生身上,把培育英才作为对祖国母亲的最好回报——这是他献给祖国母亲的一颗心。

二、坚韧求道

20世纪的中国音乐学走过了从无到有、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上半个世纪的各种社会动荡无一不为在此间“寻道”的探索者设置了重重障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人们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为中国音乐学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思想观念的禁锢依然制约着中国音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此时,若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哪怕迈出一小步都是很难的。然而,身处此间的茅原怀着对新中国的爱,怀着对祖国母亲感恩的心,以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自20世纪50年代始,茅原就以对“音乐形象的美学思考”引起中国音乐学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国音乐学进入了一个“求新”的发展时期,通过被打开的“天窗”,西方各种新的理论涌入中华大地,一时间,吸收、消化、思考、“创新”……各学科无不以引入新思维、新理念作为理论发展的追求,这也使得新中国音乐学呈现出新时期“百家争鸣”的丰彩。此时的茅原集数十年人生经历的启迪,进入对音乐本源问题的深入思考。他学习不止,系统研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大师的原著,以及20世纪西方哲学家胡塞尔等的研究成果;他思维不断,对嵇康、汉斯利克、王光祈、茵伽尔登等古今中外理论家的音乐思想进行深入地思考;他笔耕不辍,理论研究涉及到:音乐美学、中外音乐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家思想研究、音乐学元理论与学科建设、音乐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他以开放的思维广泛接纳各种理论,他以实践第一的理念对待各种问题,他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音乐现象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自下而上——从现象到本质,并且回到现象——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由此,形成了他的理论研究特点——以音乐技术为本,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现象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

在音乐美学领域,他的论文⑩一经发表,莫不引起同仁的赞叹。其中《人化的自然与音乐的耳朵——巴黎手稿和音乐美学》荣获江苏省第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音乐心理学领域,他虽着力不多,但其《音乐的可知性——音乐心理学笔记》一文影响很大;1998年,他出版了音乐美学学术著作《未完成音乐美学》,作为中国学者对现象学音乐美学的研究成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部著作也获得全国普通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茅原在中国音乐美学领域的突出成就,使得他的文章洛阳纸贵、一文难求,以致国内的音乐期刊多争相发表。2007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将茅原的部分音乐美学理论成果结集,以《寸草集》、《铺路石》出版。

在作曲技术理论领域,他仔细分析了国内外各种学派的优、缺点,提出了自己的分析规则[4],从而使音乐风格的分析更为适度而有层次;他的学术研究处处体现出善于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音乐现象结合起来的特点;他的论文以作品分析为基础,从文本进入深层的思考,言之有据,言之有物。他的《中外名曲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出版后很快销售一空,并荣获1997-1998年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是他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上下册,与庄曜合著),汇聚了他在该领域的毕生心血,受到学界同仁的密切关注。

此外,在民族音乐学领域,茅原的论文[5]彰显出一位音乐理论家学贯中西的独特视角;在音乐学原理论与学科建设领域,他所提出的音乐学学科构想明晰地厘清了各学科的区别;2003年,他又对中国音乐学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思考[6]。从1987年开始,茅原先生担任《艺苑•音乐版》常务副主编达七年(1987-1993),在这七年中,《艺苑•音乐版》多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期刊;成为我国音乐理论界的重要阵地。

在学术上,他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说:

“写文章要负责任。有人说:‘把错误观点传播出去,祸国殃民!说得有理。可是,一个人怎么可能百分之百正确?从事理论工作,就得准备着犯错误,错了就改。……历史终归还是要人民评说,这就更有必要把我思想上的曲折公之于众。”[2]

这是一种何其坦荡的襟怀!能将其坚韧求道的思想历程“公之于众”,以醒后人,其学品、人品岂能不为莘莘学子们所景仰?!

毋庸置疑,环境、兴趣和机遇是人们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不是成功的要素。茅原生活的时代,有一大半时间处在各种动荡之中,环境、兴趣和机遇都谈不上,但他以踏踏实实的作风勤勉工作,以认认真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遇到的问题,并且持之以恒地学习、坚持不懈地探寻,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果,这才是学人取得成绩最直接的保证。

三、甘为铺路石

从1952年起,茅原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他开设过的课程有: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美学、音乐名作欣赏、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且每门课程都成为精品。为此,他循循善诱、呕心沥血、努力钻研,逐渐成长为南京艺术学院、乃至全国著名的作曲理论和音乐美学教授。他的作曲学生中,有多人多次获得“金钟奖”、“梅花奖”、“文华奖”等国内音乐创作的大奖;他的理论学生,今天已有多人成为教授,指导着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至今谈到茅原老师还是满怀敬仰:

“茅老师备课认真、严谨,讲课从宏观到微观,十分细致,……特别是对中国音乐作品的结构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茅老师的教学从不停留在具象的讲述与描绘,更多的是传导思想、是思维方式。他引导学生去思考……”

“茅老师的博学,他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的无私和大爱,时过三十年依旧清晰如昨。”

“茅老师教授的音乐美学使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受益无穷。……我两次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的作品创作过程与这些知识结构的积累有着紧密的联系。”[3]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何正确、客观地表达乐音的运动,如何尊重音乐自身的表达规律,是所有音乐课程教学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茅原的教学特点集中体现在:注重对音乐的直接感悟,对理论原理的探寻建立在音乐作品的分析之上,因此,其弟子们莫不在音乐的海洋中徜徉,在思维的碰撞中成长。

在音乐分析教学中,他将美学分析直接关联到音乐的具体形式和语言,从而对音乐创作大有启发作用;他似乎更强调对内容的分析。追求对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认识,是作品分析课程的高级阶段,是一个很高的起点,在他的教学中,从一开始就贯以这样的方针,必然形成作品分析课程新的面貌和气象。

在音乐美学与音乐史学领域,他的造诣更为精湛。庄曜、杨易禾、冯效刚、范晓峰等都从他那里获益良多。教学中,他采用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双向思维方式,深入浅出,把玄奥的美学理论与音乐的语言、音乐的构成、音乐的现象、音乐的观念、音乐的流派等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给各专业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启示。

茅原是一位有着多方面理论修养的老师。1978年,我国刚开始恢复研究生教育,他即招收硕士研究生,在他悉心培养下,沈洽、杜亚雄入我国民族音乐学专业最早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之列;在他多年的学养熏陶下,单林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现已获得博士学位);这些只是他众多学生中成就斐然的佼佼者,如今正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优长。

在一生的教学中,他从来都是“成人之美”,而从不“掠人之美”。他的学生说:

“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中,作曲专业的学生一向都是大家一起培养的,……而在导师署名时,学生们往往只署自己的主科(作曲课)老师。对此,茅原老师从不计较,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教学生,只要学生想学,他就恨不得掏出心来,从不保留。……我在担任作曲系主任后仍经常登门求教,每次,茅原老师所谈所讲……对我的创作理念很有影响。”

广东学者费邓洪也曾谈到,他在与茅原先生交流时谈到一些想法对先生有所启发,茅原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即不惜笔墨加以说明。在今天,仅此高风亮节一点,能不令抄袭之辈汗颜吗?

茅原先生终身耕耘在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从南京艺术学院招收的首届硕士研究生张振基、沈洽、杜亚雄,到后来的邹建平、庄曜、杨易禾,以至博士研究生范晓峰等,都从他严谨、感性、充满人性化的解读中得到升华。由于他在教学、科研领域中的卓越成就,1992年,茅原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多思的新中国音乐学领域中的翘楚,茅原却一直以“小草”、“铺路石子”自居,那循循善诱的教学,“成人之美”的风范,源于他甘做一颗“铺路石子”的精神。他说:

“我们只能也甘愿做中国音乐美学事业的铺路石子。……就像一寸小草,如果说像一颗铺路石子,这颗铺路石都未必是坚实的……”[2]

这是一种何其高尚的精神!平易中蕴含着一种境界,显现着一颗普施众爱的心——56年循循善诱、呕心沥血的教学生涯,正是他心灵的外显。

四、结语

在半个多世纪的思想跋涉中,茅原既历经了西方音乐文化的探寻之路,又沉潜于中国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的长河,而在对人类音乐文化的认识中,他以这种对时代问题的关注、沉思与反省,为中国当代音乐学留下了创造性的智慧结晶。在音乐美学领域,他把哲学、美学、心理学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融为一体,将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显现出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的哲学化思维方式;在作曲技术研究领域,他从中外调式思维、旋律听觉分析到音乐结构分析、近现代作曲技法研究,视野十分开阔;作为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他兢兢业业地辛勤耕耘在音乐教育领域,为此,他荣获过各种奖励,担任着繁多的社会兼职;作为新中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他以其突出的学术成就获美国传记学会(ABI)颁发的二十世纪文化成就奖;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八)》、英国剑桥传记学会(IBC)《International leaders in Achievement》、美国传记学会ABI《Five hundred Leaders of Influence》、2003年《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等书。

人类的“学术”追求历来分为“知”和“信”:“知”追求“广”、“博”;“信”讲求科学、准确。茅原一生低调处事、谦逊为人,在为文时讲求科学性和准确性,坚持独立见解。他以坚韧的人生求道,更显厚重。纵观其成功的音乐人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领悟奠定了他深厚的功力;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师古不泥古,敢于创新,成就了他的胆识与学术独创性;再加上他广博的学识与多方面的素养,成为茅原这一个新中国音乐理论工作者得以成功的三个要素。

茅原是新中国音乐学领域的思想者、求道者。

今天,作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古稀之年的茅原先生仍在音乐美学、曲式与作品分析等相关专业领域不停探索着,为南京艺术学院的博士生教育辛勤工作着。我们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

参考文献

[1] 茅原教授访谈录[A].中国音乐学网

[2] 茅原.《寸草集》、《铺路石》自序[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6月版。

[3] 庄曜. 我的导师茅原教授[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4).

[4] 茅原.旋宫转调八字口诀[J].南艺学报,1981(4);乐段分类[J].艺苑•音乐版1986(3);音乐小结构分析引言[J].艺苑•音乐版1987(3);五声调式的辨识及其思维[J].艺苑•音乐版1990(4);江苏民歌旋律特点——旋律听觉分析方法初探[J].艺苑•音乐版1997(2);《近现代作曲技法研究》序[J].艺苑•音乐版1997(4).

[5] 茅原.江南丝竹曲式概貌(上、下)[J].艺苑•音乐版,1988(1、3);从江南丝竹说到存在论(在首届无锡•太湖国际民乐展高层论坛上的发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4(1).

[6] 茅原.有关音乐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3(1).

注:

① 1950年,山东省包括人民文工团在内的六个文工团与华东大学文艺系合并,成立华东大学艺术系。同年冬,华东大学从济南迁青岛,并入山东大学,改称山东大学艺术系。

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上海美专、苏州美专和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在无锡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

③ 茅原后来说,这一阶段的采风使他终生受益。

④ 康津斯基,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别吉德章诺夫,梯比利斯音乐学院教授。

⑤ 克拉芙琴柯,康津斯基的夫人;帕特杰良斯卡娅,别吉德章诺夫的夫人。

⑥ 姚锦新教授1940年毕业于柏林国家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后又在美国耶鲁大学和加里福尼亚大学音乐系学习作曲,师从欣德米特和艾斯勒等世界著名作曲家。

⑦ 在音乐分析的概念及技术手段方面,苏联学派与德国学派尽管有着细微的差别,但二者本身之所长,特别是苏联分析学派对内容分析的强调和重视,给后来茅原的学术研究以极大的影响。中央音乐学院两年的学习对茅原一生的理论研究非常重要。

⑧ 马可(1918-1976年7月27日)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⑨ 由于《关于戏曲音乐刻画形象的几个美学问题》的基础就是茅原的发言稿,该文也就由茅原执笔。据茅原回忆:马可同志来信说,音乐研究编辑部催稿甚急,马可同志就直接将该文推荐给《音乐研究》编辑部了。茅原、郑桦、武俊达.关于戏曲音乐刻画形象的几个美学问题[J].音乐研究,1959(1).

⑩ 《试论嵇康的音乐思想》、《略论汉斯利克的〈论音乐的美〉》、《人化的自然与音乐的耳朵——巴黎手稿和音乐美学》、《音乐美学哲学基础的自我反思》、《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意境三层次说引发的思考》、《二泉映月的启示——音乐美何处寻?》、《马克思哲学思想对音乐美学的启示》(上、中、下)、《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现象学的理性批判并音乐作品及其存在方式》、《意识的二重性与音乐美学》、《普遍性、特殊性、个别性》等。

指茅原:《从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看他的美学思想》、《从聂耳的创作看他的美学思想》、《阿炳美学思想试探》、《终身挚爱华夏声——记民族音乐家程午加》、《黄自美学思想辨析》等论文,

这本160万字的巨著被教育部专家评审组选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彰显出他是一位掌握了广泛而扎实的音乐创作技术,又具有较深音乐美学造诣的音乐理论家。

茅原提出的区别是:一,研究对象范围的不同;二,研究角度的不同;三,研究方法的不同。他的观点中心范畴和逻辑起点鲜明突出,各部分内容和问题之间显示出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增加了音乐交流的可沟通性,丰富和完善了整个音乐学体系的内容。见:茅原.音乐学学科建设问题[J].艺术学研究,1996(2);有关音乐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3(3)。

在茅原的作曲学生中,以张振基、乔惟进、邹建平、王建民、吴小平、王建元、庄曜等为代表,他们均为南京艺术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教授,硕、博士研究生导师,并担任南京艺术学院各级领导工作;王建民,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教授,民乐系主任;吴小平,江苏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创作的音乐作品多次获“梅花奖”、“文华奖”等大奖。

引文来自2008年6月12日对乔惟进的访谈。

引文来自2008年6月12日对王建元的访谈。

在这一领域中,茅原先生博古通今,给作曲学生们印象最深的,是茅原先生关于音乐美感与生命现象具有密切关系的论述。这些论述直接涉及到音乐旋律的潜在规律,涉及到节奏、和声、结构布局、运动规律,等等,还涉及到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及意识、无意识与潜意识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关于音乐形式美的论述和观点,对作曲学生的音乐创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杨易禾,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音乐表演艺术学博导;范晓峰,南京艺术学院博士,教授。

沈洽、杜亚雄,南京艺术学院首届音乐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洽现在台湾任教,杜亚雄现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教。

引文来自2008年6月12日对乔惟进的访谈。

费邓洪,文学硕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广东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邹建平,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茅原曾荣获无锡市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称号;曾担任江苏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编委,江苏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西北民族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及东南大学艺术学研究所兼职教授,江苏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江苏省评论家协会顾问。

冯效刚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教授

单林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上海大学数码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于庆新

猜你喜欢

音乐学美学音乐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音乐学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