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对外交流中的中文术语译介问题

2009-05-27温昌斌

中国科技术语 2009年2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翻译

刘 青 温昌斌

摘 要: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语稳妥地翻译成外文术语,应意译为主,少量音译(用汉语拼音音译)。当前应重视培养既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又熟谙外语和外国文化,还掌握术语学知识的术语翻译和规范人才。

关键词:对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术语, 翻译

当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也在迅速走向世界。在向各国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多种将中文术语译成相应外文术语的方案。为了更好传播中国文化,既要较好地保留中国元素,也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被外国人接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以英文为例,在中西方多元文化的长期相互交融中,已有不少中文被英文吸收了。这些转译不是通过汉字字形,而是通过汉字的读音或含义吸收,如tea、kowtow、casino等。据有关专家研究,牛津词典中中文词汇有1100多条,居英文中按外来语数量排名的第11位,占词条总数的0.2%。

在对外交流时译介中国传统文化,有音译、意译,以及特定情况下的音译+意译等几种形式。首先分析一下音译。2000年10月通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条规定,在将中文译成外文时,将中国人名、地名及不便意译的术语用汉语拼音表示,可以带来很大的方便,这是毫无疑义的。以中医领域为例,如“扁鹊”Bianque、“神农”Shennong。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不便意译,也用yin、yang表示。但是,若要将这条原则扩展到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的术语外译,则在被外国人理解、接受上存在较大难度。

其次,关于意译问题。全国科技名词委在给中文术语确定相应的外文术语时,是坚持“以意译为主”的原则,非常慎重地应用音译本文音译是指用汉语拼音音译。这种方式。中医药学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全国科技名词委开展了“中医药学名词”规范工作,其中中医药名词英译是规范与审定的重要内容之一,难度很大。经过专家的讨论和摸索,制定的有关原则是:基本词的英译通常采用意译;少数无法意译的词,采用汉语拼音进行音译,但需严格掌握,不宜滥用。具体方法是广泛收集现有的各种译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选取较为恰当的译法[1]。这样便于被外国人理解。外国人理解了,才容易被接受。

全国科技名词委2004年公布出版的《中医药学名词》中文术语共5283条。与中文术语相对应的英文术语中,通过音译得来的,或是既通过音译,又通过意译得来的,共855条,占术语总条数┆16.2%。其中:完全音译的为96条,仅占术语总条数1.8%(人名为80条,如“张仲景 ”Zhang Zhongjing,其他16条,如“太极拳”taijiquan);既有音译术语,又有意译术语的为247条,如“易筋经”yijinjing(同时给出英文名changing tendon exercise)、“六味地黄丸”liuwei dihuang pill(同时给出汉语拼音liuwei dihuang wan。严格说来,“liuwei dihuang pill”属于部分音译部分意译);既有音译术语,又有英文字母代码和意译术语的为65条(全为耳穴名称和头皮穴名称),如“耳中”erzhong(HX1, 英文名ear center);有音译术语和英文字母代码的为447条(全为腧穴名,如“天府” tianfu;L3;LU3)。

术语的外译主要是为国外使用者服务的,因此要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英国学者Nigel Wiseman(魏迺杰)在中医术语英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考虑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原则:尽量少用音译[2]。

实际上面说到的“中医药学名词”规范工作也注意到了国外术语使用者的利益,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专家,包括旅居海外的中医学者、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中医学者的意见,不断完善,以提高英译质量。这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后来开展的“中医内妇儿科名词”规范工作在英译时沿袭了这种思路和方法。现在,全国科技名词委也在开展“中国古代科技史”和“中国传统语言学”术语外译的工作,都是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也是少量用音译,多数用意译。而且,若要音译,也往往带上意译术语或英文解释,这是为了便于外国人理解和记忆。音译不便理解和记忆,这种情形,在其他领域也很常见。例如,外国人来中国教中国学生学外语时,虽然每个学生的名字都有汉语拼音,但外教不用,而是请每个学生取一个外语名字,这也与汉语拼音不如外教的母语好记好念有关。

中国在给外来概念确定中文名的工作中,也是以意译为主、音译为辅的。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将英文术语翻译成中文时,充分关注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和使用者的需求,主要采取意译的方式。当初西方科技刚向中国传播时,因为文化体系不同,懂西方科技的中国人不多,很多科技术语就由传教士翻译。他们造了很多字,但是,这类没有考虑到中国人实际使用需求的术语并没有被中国人接受。当初术语翻译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产生了大量音译术语,但到了现在,大部分音译术语被意译术语所取代(如镭射、来福枪、引擎等,分别被激光、步枪、发动机等所取代)。因而名词委现在将外文术语翻译成中文时,提倡以意译为主。

从术语学角度来说,尽管很多术语所代表的概念是舶来品,但是这些术语已成为民族语言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术语的语音、语素、构词都要符合对整个民族语言词汇都有效的分析标准(有些汉语拼音若用外文读音规则读不出来或误读,也不易被外国人接受)。此外,意义透明或有明显的理据性,也是术语命名的基本原则之一。中文术语外译时,意译比音译更能满足上述条件。

可能有人担心意译术语会导致误解。实际上,很难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完全对等的术语。程度较轻的误解并不可怕,通过直接的交流和接触,对另外一种文化就会更了解和更熟悉,这种文化误解也就会因此而逐步消除。所以,除了术语中的人名、地名外,我们主张尽可能少地用汉语拼音表示术语。当然,如果意译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误读,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那么,就不要使用意译了。

当前,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语稳妥地翻译成外文术语,应重视培养既懂中国传统文化,又懂外语和外国文化,还懂术语学知识的术语翻译和规范人才,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翻译方法的简单化。在术语的翻译和规范方面,中外有着共同的成熟经验,这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术语外译时借鉴。比如:(1)规范名之后附上又称名。如:“北京” Beijing 又称Peking。“又称”为目前允许使用的过渡性术语。(2)给术语提供精确的定义,便于理解术语。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意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的术语译成外国文字,除人名、地名等情况外,用汉语拼音外译,不易被外国人理解,也就不易被外国人接受,而且语言是个长期的人为约定的过程,得不到外国人的认同,也就不能被外国文化所吸收。因此,不能简单、大面积地用音译的方法去翻译中国文化中的术语。即使有些术语要音译,也应当根据其在普通话中的读音,而不是地方方言中的读音音译,这一点同样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名词术语外译时,应当采取“意译为主,音译为辅”的方式,不得不音译时,也应当尽量带上意译成分、加注外文定义或说明,以便被其他文化理解和接受。

参 考 文 献

[1]朱建平.浅议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与审定.中医杂志,2003,44(4):247-249.

[2]Nigel Wiseman(魏迺杰).中医名词英译:应用系统化原则的翻译模式.许权维,译.科技术语研究,2004,6(4):33.

刘 青: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00717

温昌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00717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翻译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