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阅听热潮的省思

2009-05-25王干任

出版参考 2009年8期
关键词:企划影音纸本

王干任

网络泡沫化之前,已故的台湾英业达集团副总裁温世仁先生就曾经成立明日工作室,积极向作家签购作品的数字版权,其愿景是发展数字阅读。但随着网络泡沫化,出版数字化开始搁浅。近来,数字出版似乎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

从事内容数字版权收购的华艺数位与联合线上udn数位阅读网大张旗鼓地同出版社、作家、报刊杂志签订内容数字版权。

电子书方面有亚马逊、Book11等业者研发出比过去更成熟且功能更强大的载体,积极抢进数字阅读市场。

数字化崛起,写作与出版门坎降低,人人可以写作、 人人可以做出版的时代到来,出版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失衡。作者可以考虑个人出版,甚至仅将作品张贴在网络上,直接、免费地面对读者。当网站创造出高人气流量后,再寻找广告赞助或者出版发行,传统出版社的角色势必要面临转型。

编辑制作的工作(整合、加工)依然会存在,但应该会倾向外包,公司内将不再设置大量的编辑处理书籍的编辑、制作、印刷、发行业务,因为很多书将不再发行纸本,只透过数字发行提供读者下载或订阅。

虽然目前纸本出版仍占阅读市场的核心地位,但已经有逐渐松动的迹象,如学术期刊、报刊杂志等强调实时性的信息内容,还有字典百科等强调完整度的知识内容,纸本阅读已经逐渐被网络数字阅读取代。

目前,纸本图书靠着企划与文稿组织的优势,以及人们对于纸本图书的偏好,还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不过,若是不久的未来出现了能够让读者接受的数字阅读接口(载体),再加上出生在网络时代的新生代的成熟及其占据消费市场主流的情况下,纸本图书存在的范围将不断缩编。

未来,很可能只有经典或具特殊价值的文本以纸本图书的方式发行,其他的有时效性或者不那么具有典藏性的信息性文本都将改用数字版本发行。

笔者认为,未来传统出版人的角色将会出现重大转变,仅是买下书稿版权加工制作成图书配送到书店销售的传统出版社将会式微,出版社势必得转型。过去出版社承担起图书版权购买、编辑制作、印刷、发行,集合投资、整合、选择、加工(文稿版权的购买与图书制作)的功能将不断转变,未来的出版社依然需要投资在文本版权的购买,但比较偏向制作人的角色,也就是将创作人当作艺人来经营包装营销。未来的出版人更像导演或制作人而非编辑,需要的是企划图书主题的能力(提出具销售力的图书选题/企划)与判断市场的眼光(能判断签下哪个作家的作品能不能卖)。

数字阅读市场中存在着许多优质但却免费的作品(他们可能靠广告赞助或者贩卖颜周边商品或代言商品赚取收入),出版社想要出售内容(文本)载体获利,将比纸本书籍时代困难。就好像数字影音的崛起,大幅冲击CD、DVD的销售,除非影音产业能发展出在线收费/下载系统贩卖数字音乐,或者替音乐/影音创作人找出销售影音产品之外的获利通道,例如公开影音使用的授权抽成,创作人之外围商品与商业代言,或者现场表演活动等等,不然很难再次繁荣。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数字创作人都是走多媒体复合创作路线,未来的“书”呈现的方式远比现在多元,不只有文字还会有图像影音。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崛起,如今的数字阅读已经不只局限于文字与图像,影音也早被纳入其中,数字出版的范畴将被扩大。未来的数字阅听的范畴不只是出版业者能做,音乐、电影、电玩等文化创意产业者都能涉足其中。也就是说,不久的未来电玩、影音、出版(图书杂志)产业应该会出现一波大整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提供全方位数字阅听服务的业者,服务新一代人类的阅听需求。

猜你喜欢

企划影音纸本
品牌升级正当时 活用企划讲故事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生态纺织品创新企划沙龙综合探讨可持续
兰华生作品
影音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营销企划中字体设计的研究
影音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