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类图书出版的“伤”与“殇”

2009-05-25

出版参考 2009年8期
关键词:类图书选题大众

高 嵩

近几年来,大众健康类图书无论从号召力还是市场容量上都在稳步上升,销售表现十分抢眼。《求医不如求己》、《人体使用手册》、《40岁登上健康快车》、《国医健康绝学系列》等大众健康风靡之作与早已成为市场热点的文学类、财经类、励志类图书相比毫不逊色。这是图书出版发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又一个成功范例,理应得到人们的掌声和鼓励。

然而,大众健康类图书出版的表面繁荣却掩盖不住种种不和谐现象,诸如 “过剩繁荣”的迹象开始显现,“狂躁”气氛日益浓厚,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了使读者面临巨大的健康风险的伪健康的养生保健图书。这些伪健康书在伤害读者的同时也在伤害着健康类图书出版,动摇着出版的根基,很有可能使其“自然殇亡”。

伪健康图书伤害了健康书市场

由于医疗保健类图书市场的利益驱动,使得国内570多家图书出版社中,有400来家出版社或多或少地出版过医疗保健类图书,更有不少的民营书业也介入其中。不少出版社的图书结构、内容多有雷同,缺乏新意,选题重复,制作粗糙、概念模糊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一些头上笼罩着种种神秘光环的健康专家,以中医和科学名义炮制出许多另类见解,生造、兜售一些与科学原则相背离的养生新理念、新方法,再经过少数出版社、出版商的包装、炒作,在市场上公开出版发行,部分图书甚至挤入最畅销图书排行榜。然而,后来一些“名医”分别被媒体曝出其身份、资质造假,涉嫌卖假药等,现已被相关部门进行查处。在经历了畅销巅峰之后,一些作者不科学、不严谨的命门最终被公众和舆论揭穿。

这种结果不仅侵犯了读者的利益,危害了读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损害了出版社的形象,伤害了整个出版业。这些出版社殇亡的可能性并非只存在于理论层面上,更为严重的是伪健康图书与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相冲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背离,“伤了”读者,“伤了”出版社 ,亦“伤了”社会 。

如何促进健康类图书的繁荣

不可否认,大众健康图书已经成为继“财经图书”、“教辅图书”之后的另一个畅销板块,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商机无限,这已成为大众健康类图书出版的最大推动力。因此,大众健康图书出版产业链中的各方必须加强监管,建立起长效机制和多方联动机制,方能促进健康类图书出版健康发展。

增强出版社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医者父母心,对于出版健康类图书的出版社来讲,也应当以同样的心态对待读者,方不辜负读者的信任。出版社作为出版者理应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杜绝该类图书的出版。

严格把好选题关。出版社必须严格遵循科学的精神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拥有具备专业资格的编辑队伍,必要时可以请相关专家把关,方能完成稿件的审稿和加工工作。

作者要承担特殊的社会责任。作者作为内容提供者,其书稿是出版的源头,书稿的学术水平、编写质量、内容档次、品位等对出版物的质量和档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不可低估的影响。

新华书店要严把进货关。这当然有一定难度,但新华书店对事关民生健康的健康类图书的虚火过热现象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为增加销售而忽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建议出版管理部门尽快出台有效的管理政策。出版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查出版社的出书资质,为出版健康类图书的出版社设立准入门槛,或抬高准入门槛,从源头上对伪健康书的出版加以制约。同时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各类发行渠道的监管,将各种有害健康的图书拒之门外。

增强读者鉴别力,理性购买。读者在选择养生类书籍时要事先了解作者的专业背景、工作单位和学术头衔等基本情况。另外,对于一些以个人养生经验为主题的图书不要盲从,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相对应的养生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对广大读者而言,最便捷同时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医学专业出版社、科技类出版社出版的养生保健类图书,因为这些出版社有雄厚的医药卫生专业作者群和学医出身的专业编辑,他们在选题立项、作者选择、书稿把关、编校质量等方面可让人放心。

细分市场,对健康类图书出版进行定位。出版社大小不同、专业方向不同,但都有各自优势,出版社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出版社要想在这一市场分一杯羹,就必须做好市场细化、读者细分,针对专门人群的专门需求制作出更富人性化、更为具体、更具指导意义的健康类图书。

猜你喜欢

类图书选题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新形势下教育类图书编辑如何全面提升编辑素质
航天类图书的出版现状与选题策划研究
从一本书的出版到一门课程的建设:浅谈教育类图书编辑的作用
新媒体环境下小说类图书的创意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