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维度思考

2009-05-22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史 伟 张 琪

[摘 要]辅导员是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一支重要的队伍。然而,在市场经济及高等教育改革等大背景下,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现。这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掣肘。因此,认清和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和成因,探讨其预防和缓解的对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原因 对策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心理疾病,是用来描述人们不能有效地缓解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过高所导致的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辅导员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减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成就感降低;二是对工作缺乏进取心;三是情绪波动大。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从辅导员个人角度看,它会导致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极度疲劳,容易诱发其他心理问题和生理疾病;从学校角度看,职业倦怠直接导致辅导员工作质量下降、职业道德缺乏、思想涣散、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等不良后果;从学生角度看,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其不良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势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从社会角度看,职业倦怠导致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力量削弱。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职业角色冲突

辅导员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冲突是很多辅导员感到压力和倦怠的根源。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思想政治辅导员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指导师等。辅导员的职业要求他们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角色转换,同时社会和学校各个方面经常对他们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角色冲突现象在辅导员身上时有发生。这种一时需要“慈眉善目”,一时又需要“横眉冷对”的角色要求,常使他们对职业要求产生矛盾和困惑,在实际工作中一名辅导员往往感到心力交瘁,难以面临多元角色的挑战。

2.工作压力过重

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任务繁重带来的压力。辅导员承担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还要负责管理学生的奖贷、助勤、党建和就业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带给辅导员额外的工作压力。第二,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相对不足,辅导员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重,以致一个辅导员通常需带200名以上的学生。第三,社会期望过高给辅导员带来的压力。目前,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教育质量下降,学风滑坡,学生心理及校园安全问题增多,就业压力增加等,社会舆论会首先把矛头指向高校,认为是高校和教师的工作没做好,那么直接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辅导员必然难辞其咎,以至于辅导员内心产生失落感。

3.出路不畅、工资待遇差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需要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无暇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比专业教师低,在科研立项等方面更是处于劣势,这直接影响到工作积极性。同时学校的辅导员发展方向政策不明确,流动机制不健全。因此大多数辅导员对自己今后发展前景不乐观,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离职愿望较强。

4.辅导员的个人因素

职业倦怠的产生与个人因素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辅导员群体是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辅导员都会产生职业倦怠,这与个体的人格特质、人际交往、生活负担等是有直接联系的。另外,由于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部分辅导员是迫于就业形势而选择了此职业,缺乏对职业的热爱,产生职业倦怠也就在所难免。

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1.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声望[2]。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特别是高校,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特殊作用,共同营造有利环境,真正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满意感和工作乐趣感,重视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苦衷,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减轻过重的工作和心理负荷,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

2.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奖励机制

(1)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和晋升制度。恰当的评价机制,可以全面地反映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从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而且考核结果要作为职务聘任、奖罚和提职晋职的重要依据,真正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价体系。

(2)兼顾外部公平与内部公平,制定相应的薪酬分配制度。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适当给予辅导员特殊的岗位津贴,可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但岗位津贴的度还需要兼顾对外公平与对内公平,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校领导及其他部门的认可。

3.实行弹性工作模式

现在,许多专职辅导员苦恼的是既要和行政人员一样的坐班,又要随时根据学生工作的需要大量加班,但报酬又与行政人员差不多。要提高辅导员工作付出与薪酬的对称性,无非是在工作付出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高强度地提高薪酬,或者是在薪酬水平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工作付出。具体来说,一方面,减少事务性工作量、增加工作人员等手段是可以降低辅导员工作付出的;另一方面,根据辅导工作的劳动特点实施弹性工作模式。当然,这种工作模式需要严格的考核制度来保证。

4.辅导员的自我调适与释压

职业倦怠的解决需要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多方努力。作为辅导员本人,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职业倦怠的产生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和耐压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积极预防职业倦怠。一是要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二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要加强心理调适,提高应对职业倦怠的技术。四是要调整期望目标。

当前,高校辅导员中普遍存在的工作倦怠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深入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成因,寻找预防及缓解的对策具有迫切而又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84-86.

[2]童玉玲.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透视:成因及干预措施[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6):3-4.

[3]李校林.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组织根源及干预[J].中国科技信息,2007,(8):208-209.

[4]陈勇森,邱海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1-114.

[5]徐伯慧.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干预对策[C].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交流研讨会资料汇编,2006(11).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辽宁鞍山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