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莱布尼茨的科学、技术中的哲学思想

2009-05-21于秀杰

学理论·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科学

于秀杰

摘要:莱布尼茨在哲学、科学、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诸多的成就。本文力图从他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绩入手。试析一下其中所蕴含的他的独特的思想及其伟大的目的。

关键词:莱布尼茨;科学;技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B51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6-0103-02

莱布尼茨是一个“全才”,在他的一生当中,博通百科,在相当多的领域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和贡献。马克思曾经为此称赞他是“在数学、物理及与他有紧密关联的其它精密科学方面都有所发现的科学巨匠”。

一、关于建立科学院的设想

十七世纪的德国顺应了当时欧洲的潮流,建立了许多科学社团,大多旨在促进和传播自然科学,然而,唯一能与英国皇家学院、法兰西科学院并驾齐驱的德国科学院是柏林学院。它的创始人就是莱布尼茨,这个社团的建立是他的理想的体现。在1670年他写的两份备忘录中,认为这个社团应该重视科学、技术以及检验社会科学的各种新方法。他还认为重要的发明要尽其所能得应用于实际生活来造福人类。在实地研究了法兰西学院和皇家学院的工作后,他由此又提出一个新的计划,设想建立一个人员精干,有充分经费、装备仪器完整的社团。社团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致力于就某个选定的问题做实验,用德文写实验报告。这种累积起来的知识可以有系统的应用于造福人类。最后,再编撰成包罗一切科学的浩瀚的百科全书。

在莱布尼茨的奔波与游说中,1700年,柏林科学院建立了。但学院本身办的并不成功,在十年之久的时间里,只是用拉丁文出版了《柏林学院集刊》的第一卷,它共收入了58篇文章,主要涉及数学和自然科学。其中莱布尼茨的文章就有12篇。

在1703~1716年间,他曾向维也纳皇帝、俄国的彼得大帝提议在自己的国家内建立一个同样的机构,但是都未取得成功。据传,他还曾经通过传教士,建议中国清朝皇帝康熙在北京建立科学院。

莱布尼茨的这些设想都涉及到了技术并强调了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性。他相信国家的繁荣昌盛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发展、传播与应用。虽然,他的设想很少能有在实践中得到实现(在柏林学院的杂志上,仅能找到一个机器的草图。),但在当时的社会,它为科学研究以及对科学的理解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技术的实用性。

二、莱布尼茨的科学、技术及其所蕴含的思想

莱布尼茨是一个哲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法学家、语言学家,在许多科学领域都能看到他的成就。他是微积分的一个创建者,创立了符合逻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过摆钟的钟摆理论,曾在英皇学会杂志上就这个问题发表过一篇论文。

1671年,莱布尼茨发表了《物理学新论》,在其中提出了具体运动原理和抽象运动原理。在对笛卡尔提出的动量守恒原理的判断中,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的雏形,引入动能概念,第一次认为动能守恒是一个普通的物理原理。他还充分证明了“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观点,反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空间,空间本身不是绝对的实在性”;“空间和物质虽有区别,却是不可分离的”。这一思想后来引起爱因斯坦等人的关注。

有一段时间,莱布尼茨获得了一个矿山的开发权,因为受到矿山抽水问题的困扰,他提出了一个利用风力抽水的计划。并因I比设计了各式各样风车,传动装置和抽水机。其中包含了阿基米德螺杆,虹吸管,气压连杆等一系列排水系统设备。为了把矿山的水由低处抽到高处,他还曾设计了一种平行式风车。在此期间,他还提出了分离化学制品和使水脱盐的技术。

在莱布尼茨的技术发明中,有着独特之处,即他的发明和设想的技术不是一个单一的产品,而是一个系统的技术,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而且这些技术带有明显的与科学互补的特征。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发明制造,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力学、化学、水动力学等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这里很明显的体现出他所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的合一的观点。

热衷于技术发明的莱布尼茨强调系统的重要性,他认为技术发明最重要的是要用于实践,这才是发明的目的。而在应用的过程中,就要有一定的方法。建立一定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每样东西都有着自己的位置。在一篇手稿中,他曾就此问题提出过两种新方法:“一种是用来检验知识的正确性;二是通过新发明,不断的扩充知识。”前一种大约相当于传统中的证明方法,而后一种就相当于系统性的发明。为此,在1666年,莱布尼茨讨论了组合术与发明术二者的关系问题,他曾提出一个设想:即每台机器都是由一定数量的本身不变的基本部件组成,假如能找到一系列把这些基本部件组合在一起的规则,那么人们就可以制造出所有的机器。莱布尼茨把发明看作组合,就是从这层意义上出发的。

当然了,“机器”在这里只是一个比喻,是莱布尼茨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在16、17世纪的欧洲,机器在开始时是当作玩具使用的,而这里所指的意思与之不同,莱布尼茨把宇宙称作机器,同时,也把有生命的东西比如人的身体称作是机器。因此,他的这种所谓的机器与人工机器相比,有如下不同:一是这些机器本身构成了一个真正的统一体;二是与机械性机器相反,我们在拆除有机性或自然机器时,看到的是更低一级的小一点的机器直至无限,即所有一切皆是机器;三是它们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从机器这个比喻中,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对人的一些要求,因为人也在发现与制造机器。莱布尼茨强调人虽然是一个不完全的产品制造者,但在自己的技术性的创造中,人实际上是在模仿上帝的行动。和上帝一样,人也必须遵守最佳原理,在可能的技术方案中,选择出最适宜于解决具体问题方案,这样的话,人在技术活动中实际是在完成一个神圣的任务。我们的困难是人的思维与上帝的不一样,人在自己的技术活动中,必须寻找、探索、试验。这一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影响了德国技术哲学家德韶尔的技术哲学。

在强调技术发明及其实际应用的重要性的同时,莱布尼茨也同样承认知识和科学的重要作用。在他的1680年的《新物理学思考》这篇文章中,开头就强调自然科学的用处。他认为人通过科学可以获得或扩大自己的幸福生活,即科学的用途是获得幸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两种方式:一是理论性自然科学,它服务于人的心灵完美;另一种是通过实验性自然科学,它帮助人们“保护身体,身体是灵魂的工具”(莱布尼茨语)。而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的是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在这里所说的第二种形式即应用性自然科学,其理论基础是柏拉图的“人是有缺陷的动物”。从这一点中,可以肯定地是人需要技术,它对维持人的生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按照莱布尼茨的观点,科学的理论用途才是更重要的。为此,他还做了专门的区分:一方面是系统性的有秩序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后一种知识形式低于前一种。因为只有在系统性的知识中,人们才能看到一定的秩序,这个秩序所表达的是世

界和谐,显示了世界创造者即上帝的智慧。从基督教的角度看,这一点对于灵魂的完善很是重要。基于此,科学的用途不仅在于使人们的生活成为可能,保持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作为理论,科学显示了世界是有意义的。这种世界意义同时也能为人的行动提供导向,譬如按照莱布尼茨的看法,世界是和谐的,因此,人的所有的行为目的应该也是和谐的。

三、结语

在莱布尼茨的一生中,对中国的文化、科学、技术及其它方面都有很多的研究。他曾经还编辑出版过一本《中国近事》,还和来中国的传教士进行信件往来,以此作为了解中国的途径。在他与闵明我传教士的通信中,尤其是莱布尼茨致闵明我的一封信及附录;从中国回来的耶稣会神父闵明我就我所提的问题对我的回答这两封信,其中的30个问题大部分都涉及到了中国当时的科学、技术方面。他在信中写道:“现在,我们与东方只有贸易关系即从印度人那里得到了调料以及其它一些土特产。而还没有得到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您给中国人传授我们的数学科学,作为补偿,中国人亦有义务通过您传授给我们他们通过长期观察而取得的有关自然方面的知识……以便推进我们的科学的进展……能够给欧洲带来点实际的后果。”他倡导中西文化交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所追求的目标即为了全人类的幸福。

莱布尼茨的科学、技术思想代表了当时欧洲学者对理性的一种崇拜与信任,是当时欧洲的一种技术乐观主义。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这种乐观主义不再被盲目的承认和接受。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科学技术不总是只给人们带来身心的幸福,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尤其是大型技术(或技术系统)所带来的后果。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的生存,甚至生命。这样,我们在对待技术时,就要把其从技术专家的圈子中解放出来,要把技术研究和政治、经济、伦理、社会科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联系在一起,要很清楚的知道技术已经不是其传统意义上技术,它也是包含在一个大的系统之中。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经济生活的基础已由大型的技术系统所构成,譬如交通系统中便可包括能源开采、原油加工、高速公路、自然环境、交通警察、特别是人等等……,而由此带来的后果或可能带来的后果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现在我们已经不再相信莱布尼茨所认为的上帝会消除技术所带来的后果。真正该为此负责的人,即人要对世界中的“恶”负责任。这样,就要求人在对待科学、技术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行动规则,尽可能地对技术及其可能或已产生的后果进行认识。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性的作用,继续实现莱布尼茨所追求的人类的幸福以及世界的和谐。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怪咖
科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