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英文令人啼笑皆非

2009-05-21杨永欣

海外星云 2009年9期
关键词:英文翻译中国式双语

杨永欣

在中国,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中国式英文(Chinglish),一般中国人看不懂、一般老外看不明白、懂得双语的人看了啼笑皆非的英语。

在某商店门前,“欢迎光临”被译为“Welcome to Presence”;在某厕所里,“当心滑跌”被译为“Take Care Of Your Slip”;在某景区内,“核心景区,严禁烟火”被译为“No firemaking in hard core scenery area”;在一些展馆里,要通过馆内提供的英文解释牌来了解某件展品的历史或文化价值也相当困难,因为翻译太差劲了。值得一提的是,到越小越偏远的地方,中国式英文就越普遍。

有名德国人纪韶融(Oliver Lutz Radtke)提倡保护中国式英文,他认为,中国式英文不应被视为外国游客的笑柄,更应被视为文化宝物。

现年32岁的纪韶融2000年来到上海留学,初次邂逅中国式英文就“惊为天人”。之后,他不但为中国式英文设立专属网站(www.chinglish.de)和出书(两本),也成了中国式英文的代言人。他表示,不应只有一种标准英文,这样的想法没有远见。因为中国式英支已被几百万人使用了。

纪韶融的见解,我无法苟同。

暂且把不标准英文在外国人面前让中国人丢脸放在一边不谈,中国式英文会使一些标志牌丧失它们传达信息的功能,而在展馆内用中国式英文,则会让解释牌失去原本所能提供的审美、教育或文化价值。此外,若解释的是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伟人的事迹,带有滑稽成分的中国式英文就会显得不敬。

若往更深一层看待中国式英文的“崛起”,会暴露一些中国人的工作态度问题。在目前的中国,不乏优秀的双语人才,要有标准的英文翻译并非难事,可惜无论是私人领域或政府单位。在看不到实际回报的情况下,翻译的工作常常敷衍塞责。

在私人领域里,客户要做标志牌,往往只会提供中文部分,英文部分得由标志牌制造商来翻译。对标志牌制造商来说,反正客户多数看不懂英文,即便看得懂,也是一知半解,因此英文部分可以马虎了事,不需浪费钱聘请专业翻译。

标志牌制造商要削减成本,或许值得谅解。那么。政府单位呢?在中国的国家级景点和政府部门里,不难看到中国式英文,政府单位不缺钱、也不缺双语人才,为何英文翻译还这么差劲?

我可以想到的解释是,翻译人员工作不够认真。反正在中国,看英文翻译的人不多,因此不必花太多心思去做,看到较难翻译的部分,直译或随便译就可,不必去思考太多,或请教他人。此外翻译得再好,估计也没有额外的奖励,就更不可能认真。

曾有业内人士告诉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创造了无数成功企业家,但为何在服务领域如酒店业里,却仍得依赖外来管理人员?答案很简单,企业豪的回报非常明显,赚多少就是付出的回报,反观从事服务工作的回报一般不取决于付出多少,因此中国服务业人员的付出也变得有限。其实,看不到提供好服务的无形回报才是真正的没有远见。

做翻译也一样,让老外对中国留下好印象、增进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等都是无形的回报,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有利,但这些无形回报是一般中国人目前仍不能完全掌握的概念,因此现阶段唯有由政府出面积极引导。中国很多地方老说要往第三产业迈进,要成功做到这一点。或许得先从标准的英文翻译着手。

在我看来,中国式英文展现的并不是中国人的创意。更不是什么文化宝物,而是一些中国人不认真的工作态度。因此中国式英文的风气不能助长。

(编辑/胡译文)

猜你喜欢

英文翻译中国式双语
中国式民主
合同长句的特点及英文翻译分析
浅议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翻译策略
接受美学理论在陶瓷会展宣传册英译中的应用
另类行为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浮世绘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