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仍在,文艺复兴

2009-05-11

环球企业家 2009年9期
关键词:戈登狄更斯华尔街

徐 伦

没有什么比伤害全球经济的一切人性弱点更适合成为这个时代的创作题材,唯一的问题是选择怎样的表现形式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董贝父子》中借小保罗之口提出了世界上最难以回答的问题之一:“钱是什么?”整日与通货、钞票、金条和汇率打交道的董贝先生只能告诉儿子钱是“金、银、铜、基尼、先令、半便士”。货币单位并不能满足这个5岁的孩子,于是董贝先生只能向他的儿子保证他会逐渐知道钱是什么,并且知道钱能做任何事,但小保罗却追问为什么钱不能救活他去世的母亲。

与所有经典文学作品一样,这个发生在19世纪英国伦敦富有商人家庭中的故事将纷繁芜杂的人世浓缩在一个虚构的场景中。这一幕里,狄更斯向“金钱万能”的信仰提出了来自儿童的最单纯直白的挑战,160年后的今天,欧美金融体系的溃败和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以更凶猛沉重的方式向“贪婪是美德”这一信条发起攻击。如果狄更斯和其他文学大师目睹了过去一年世界的变化,也许将留下更丰富深刻的文化遗产。

确实,没什么比傲慢的“宇宙之王”瞬间里从天堂跌落地狱更惊心动魄、更富戏剧性,经济危机又使大众对金钱和贪婪的反感被夸大并充满情绪色彩。人们愿意相信,无论年轻激进还是老成世故,微不足道还是位高权重,金融机构里的人都一样胆大妄为,厚颜无耻地盗用诚实人的可怜积蓄玩弄高风险的赌注,追求自己贪慕的财富和虚荣。现实世界为一出高潮迭起的好戏铸就坚实的基础并准备好观众,对世态变化极其敏锐的文艺界自然不会放过这绝佳的素材和机会。

如果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眼下的情况只符合前半句。作家、剧作家和影视编剧从经济危机中收集到大量精彩故事,并迅速生产出作品。文艺作品存在的意义和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反映当下时代的精神状况,所以舞台、荧幕和书籍开始充斥以金融危机和银行家为原型的作品再自然不过。与能永垂史册的经典作品相比,这些以危机为素材的文艺作品大部分讨巧而更具娱乐性。罪恶的金融家们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的伤害还远不足以让大众泄愤,必须让他们在自己眼前的虚构世界中再次遭遇厄运、受到审判。人们对这个寻找替罪羊的心理游戏乐此不疲,因为既需要暂时从自己的惨淡现实中解脱出来,又需要在心理上近距离地满足关于报复的幻想。

英伦故事

英国广播电视台(BBC)在众多表现危机的方法中,选择了改编、拍摄狄更斯的小说《小杜丽》(Little Dorrit)。尽管背景是遥远的19世纪,这个关于金钱与地位、诚实人如何被高额债务毁掉的故事被认为是对英国眼下信贷危机的完美体现,其中既有处在衰退世界边缘的银行(这些100多年前的银行与现在一样,将自己并不拥有的钱借给还不起的人),又有因欠下巨额债务而无法归还的人们(不同的是这些人的偿债方式是全家坐牢直到还清债务,而非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还有因诈骗败露而自杀的贪婪银行家(虽然麦道夫没有自杀,其中的相似性也不难看出)。

虽然狄更斯的小说描绘的是已经逝去的世界,但透支信用、财务丑闻和恐慌等最近一年来无处不在的关键词始终以同样的机制运转。维多利亚时代的野心和手段与现代社会的金融危机并无本质区别,当贪婪和恐惧取代了负责任的认真管理和经营时,金钱将吞噬任何时代的任何人。

剧中主人公小杜丽的父亲威廉·杜丽因欠债而在马绍尔西监狱中待了20多年,成为那里服刑时间最长的犯人之一,他的女儿小杜丽就生长在监狱中。这个故事背景直接来自狄更斯的记忆和内心——当他还是孩子时,父亲约翰·狄更斯(John Dickens)就被投入债务人监狱,这件事及其带来的羞愧感深刻地影响了狄更斯。虽然这个浪荡的父亲对欠债坐牢并不以为意,却给儿子留下了一条有益的训诫:“如果一个人一年有20英镑,只花19英镑19先令和6便士时他会很快活,但再多花一先令都会使他倒霉。”这句话被狄更斯用在了《大卫·科波菲尔》中。

《小杜丽》的第一章写于1855年6月,正是拥有百年历史、备受尊敬的银行Strahan,Paul&Bates轰然坍塌之时。后来,这家银行的3位所有者因非法使用客户的钱掩盖自己的损失而被起诉,调查发现其实他们已经资不抵债多年,3人均因诈骗被判14年流放。同时期,英国财政次官、下议会议员John Sadlier正忙于从他的Tipperary Bank大举拆借资金投机,希望以此弥补亏空和损失,直到这家银行背负着40万英镑的债务倒闭,震惊了整个英国。1856年2月17日,身败名裂的Sadlier因无法面对审讯中的公众羞辱而自杀。这些历史中的真实事件都被狄更斯写进了《小杜丽》,就像雷曼兄弟和AIG将以各种方式出现在如今和今后的文艺作品中。

被BBC寄予厚望的《小杜丽》去年10月在英国播出,但得到的评价并没有意料中高,也许是因为这个悲伤的故事太贴近真实生活,沉重多于娱乐。相比之下,BBC去年10月开拍的一部将背景设置在现代英国的反映经济危机的单本电视剧(single drama)《垂直坠落》(Freefall)更为讨巧。这个拥有全明星阵容、由多次获得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的Dominic Savage编写和执导的剧本讲述了3个年轻的金融业者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和随之支离破碎的生活,被认为完全真实地反映了当贪婪失控和当债务攫住人们时发生的一切。

在今后几个月的春夏电视季中,除了电视剧,人们还可以在BBC 2台看到更多与危机相关的节目。比如,该电视台拍摄了一套名为《萧条英国》(Recession Britain)的纪录片,记录和解释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如何改变英国并提供一些实际的应对之道,其内容包括民生、就业、制造业和汽车业、采购和食品消费等。BBC 2台的总监珍妮斯·哈罗德(Janice Hadlow)表示,尽管有批评者认为这些纪录片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经济的恐慌,帮助摆脱萧条确实是电视台的工作,而像《萧条英国》这样的节目就是新闻工作者对重大问题的正视和反映。

对于那些不喜欢用纪录片记录时代,喜欢以更文艺的风格反观现实的人,关掉电视出门去剧院看戏可能更合适。舞台之上聚光灯之下,许多描述金融危机和贪婪人性的故事正在上演。

一部口碑与票房都不错的戏剧是今年初在伦敦Soho剧院上演的《生意兴隆》(Roaring Trade),讲述的是4名证券交易员如何通过卖空攫取财富——“看看这感觉多好,卖掉你根本没有的东西!”剧中的一个名叫Donny的交易员如是说道——最后被危机严厉惩罚并失去工作的故事。这出戏以将情节推到高潮后再从顶点急转直下的典型手法,使观众对交易员彼此间为了自我而进行无意

义的斗争,以及因傲慢对将数百万英镑置于一笔交易中的风险视而不见的众多“罪恶”洞若观火。

这些交易员与其说一个团队,不如说是一群眼中只有自己却被迫一起工作的人:出身工人阶级的Donny与新来的名校毕业生Spoon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后者牺牲了Donny做成一笔360万英镑的投机交易;对两人的斗争冷眼旁观的PJ资历最老,当到手的奖金羞辱性地少时愤而辞职;唯一的女性Jess有意尽量利用自己的性别,同时对那些男孩间的明争暗斗非常不屑。类似的故事普遍存在于各种金融机构甚至所有企业中,这出戏展示的是共通的人性弱点,不过是借助金融业的华而不实和突如其来的危机将这些弱点扩大到极具戏剧感的程度。

虽然本质上金融危机只是凸显人性弱点的一个背景,这并不妨碍编剧、剧院和观众对这些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危机副产品兴趣盎然。作为老牌金融城,伦敦自然成为戏剧界讽刺和声讨银行家们的大本营。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伦敦传统的轻歌舞音乐剧让位于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贪婪和自食其果下场的金融家。一出名为《崩盘》(Cruneh:The Musical)的音乐剧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在伦敦西区上演。这出宣传语为“乘你还看得起的时候赶紧来看”的戏在多年前构思时准备讽刺办公室生活,危机发生后编剧决定紧随时势将其改编得与金融危机相关,让一名倒霉的公司律师被人诱使签下一份大额的高风险证券交易。顺时而动确实是一个聪明的主意,现在,伦敦的剧院都争着让这出戏在自己这里首演。

戈登·盖柯归来

作为金融危机发源地的美国当然不会缺少反映危机的作品。HBO已经买下一本关于金融危机的书的拍摄权,计划以人物故事来描写危机的根源,以及华尔街和华盛顿是如何处理危机的。这本万众期待的书由《纽约时报》商业记者Joe Nocera和《安然:屋内的聪明人》(Enron: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一书的作者之一Bethany McLean联合撰写,明年1月才能完成。

如果不愿意等待这么久,还有另一个故事可以期待。当现实中的银行家在金融风暴中“死去”时,大银幕上的银行家却开始“复活”。1987年的经典之作《华尔街》(Wall Street)酝酿了几年的续集终于等到最合适的推出时机,这部电影在危机集中爆发前就被命名为《金钱不眠》(Money Never Sleeps)。

迈克尔·道格拉斯扮演的戈登·盖柯(Gordon Gekko)在20年前面对一群紧张胆小的股东说道:“女士们先生们,问题在于,贪婪——找不到比这更好的词——是美德。贪婪是正确的,贪婪是有效的。贪婪澄清、体现并且捕捉到进化精神的实质。贪婪,各种形式的贪婪,对生命、金钱、爱情和知识的贪婪标明了人类最好的一面。”这段经典台词后来被浓缩成“贪婪是美德”,直到今天,道格拉斯仍没有摆脱他塑造的这个形象。当他在2008年9月24日以和平大使的身份出现在联合国总部时,被提问得最多的并不是和平,而是金融危机和他当年出演的那个角色。一个记者甚至直接将其称呼为“戈登”,并以那段台词反问他现在是否认为贪婪不是好东西。

在现在的形势下,可能只有戈登·盖柯仍敢于旗帜鲜明地说“贪婪是美德”。这个贪婪成性的华尔街老手驾轻就熟地购买陷入困境的公司,在剥除其资产后再卖给大公司,并不择手段地操纵股票行情。《福布斯》在2006年将《华尔街》评为“十大金钱电影”之首,认为戈登是1980年代不法商人最杰出的化身,影射了当时华尔街的伊凡·布斯基(Ivan Boesky)等利用内部消息、大举负债及恐吓欺骗等伎俩套利的金融家。

虽然是反派人物,并最终败在一位仍有良知的年轻交易员手上,道格拉斯赋予戈登·盖柯的咄咄逼人的商业领袖气质使其成为20年来最知名的华尔街荧幕形象。在1987年的电影结尾,戈登濒临破产边缘,并很可能受到法律制裁,但开放式结局并没有清楚地表明他是将伏法还是逃脱。一些影迷始终不愿意相信这个富于魅力和魄力的金融大盗将在监狱中终老,现在他们的幻想终于变为实现,戈登·盖柯又回来了,不过是从监狱中放出来的。

重返银幕的戈登已经不满足在华尔街呼风唤雨,他要成为国际金融家。现实确实如此。华尔街虽然仍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中举足轻重,但更多势力的崛起使那个统治了华尔街就统治了金融世界的时代走向消解。20年后的戈登·盖柯必须按照新的规则以新的方式操纵市场。

于是在先后3个版本的剧本中,戈登先是按照《华尔街》编剧之一Stanley Weiser的意图打算从新兴的亚洲市场谋利,在中国建立一个对冲基金。在原片编剧兼导演奥利弗·斯通表示因为不想重复及担心观众无法理解剧本而放弃接拍续集后,Weiser的这个剧本也搁置起来。随后,《纽约客》的作者兼剧作家Stephen Schiff接过了续写剧本的工作,他让戈登与一个名叫Oleg的俄罗斯石油寡头勾搭上。现在看来,这个大部分在2007年写成的剧本很有预见性——Schiff借戈登之口将信贷危机和次级抵押贷款谴责为使“众神从山巅坠落”,他甚至让其对“如果雷曼兄弟处境不顺”大发评论。2006年凭《女王》(The Queen)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导演Stephen Frears一度对执导这个剧本很感兴趣,但他试图随意加入很多东西,合作最终不了了之。

最后,20世纪福克斯选择了曾经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做过交易员的Allan Loeb完成剧本。毫无疑问,Loeb将从现实世界中取材打造戈登的新冒险。据说这个人物将混合伊凡·布斯基这样的内线交易者和卡尔·伊坎这样不停向众多公司发出敌意并购要约的活跃投资者等众多富有争议性的商业大亨形象。

人们很快就能知道新的戈登·盖柯是否还像20年前那样奉行“贪婪就是美德”。只要Loeb完成剧本,《金钱不眠》将立刻开拍,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上映。虽然还不知道最终的故事会是什么样,但正如Weiser指出的,开头采用AIG在接受政府850亿美元注资的同时为70位优秀高管和员工在加州度假胜地举办价值44万美元的豪华野餐派对的故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猜你喜欢

戈登狄更斯华尔街
孩子和爸爸
无冕之王
狄更斯钓鱼
你能变好,我则安心
大厨戈登·拉姆齐教你做牛柳
最佳拍档
华尔街“海盗”
华尔街铜牛
狄更斯诡证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