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

2009-04-26郭学军

学周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逆向中学语文思维能力

郭学军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却忽略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笔者在经过调查研究以及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对此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努力创造宽松、开放的语文课堂氛围,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思想上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把教学的各个环节转向人的发展上来,把教学的重点从强调以课本为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强调学生的“学会”转向强调学生的“会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二、教师要注重赏识教育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超出了教师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能强行扭转,而应给予适当的修正和鼓励。学生提出的疑问、对问题的回答只要稍有道理,教师就应予以肯定,尊重他们别出心裁的猜想。赞赏他们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思考方式,赞扬他们点滴的思维成果,使他们品尝到创造的乐趣,全面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三、教师要把课讲活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叔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可以培养他们敢于创新和发现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做到两点:①要把知识从被动的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的接受。②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教师辅导为主。教师总是希望尽可能地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这些知识对学生而言可能是死知识,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抽象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具有生长点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和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丧失。而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中学语文教学的至高点,我们还应注意将教师讲授、学生聆听转变为教师辅导、学生自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建构比较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并激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偏重于主动灌输知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至于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释疑、答疑,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往往被忽略。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有: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加强逆向思维训练。

(一)鼓励质疑与求异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扩展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能力。质疑是求异的先导,只有首先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才能集中精力去分析研究问题,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认真阅读所学材料,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二)鼓励质疑与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位、多层面地展开思维,可以使人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推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多种答案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或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不同观点的辩题让学生辩论,使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同时,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等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和发挥。

(三)鼓励质疑与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考虑问题。它能克服思维的单一性,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某一论题逆向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寻求答案。

猜你喜欢

逆向中学语文思维能力
逆向而行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