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者文化与“人文北京”建设

2009-04-22郑小九

数据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志愿人文

郑小九

建设“人文北京”,就是致力于将北京建设成为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和谐稳定、文明程度更高、文化底蕴更为深厚、文化交流更为广泛和深入的“首善之区”。志愿精神与“人文北京”在理念上是相契合的,“人文北京”为北京的志愿者文化提供文化滋养、精神鼓舞和发展导向,同时,志愿者文化是“人文北京”建设的活动载体和推动力量,不断发展的志愿者文化将使“人文北京”的内涵更加丰富。

■ 人本关爱是志愿者文化的精髓

“人文北京”的首要内涵是“人本北京”、“和谐北京”,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社会更加和谐的北京。人本关爱是志愿者文化的精髓,志愿精神就是志愿者所体现的奉献、参与、互助、友爱的精神。志愿服务意味着自觉自愿、不计报酬、不求名利的付出,他们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以真诚的行动去帮助别人,以博大的爱心温暖人间。志愿者们对于他人、社会、世界有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他们希望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希望人们有更多的幸福感,希望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友好和睦的关系。

1993年北京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加到北京的志愿行动中来,志愿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涉及环保、支教、救灾、扶贫、交通、治安等多个方面。

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行动堪称北京以至整个中国志愿者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广大市民广泛参与奥运会的志愿服务,赛会志愿者、啦啦队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区志愿者总数达170万人,他们的无私奉献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强保障,展现了首都北京的良好形象,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许多鲜活、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蓬勃发展的志愿服务增加了社会的亲和度与凝聚力,增进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成为国家、政府与民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构筑起了基本的社会信任,补救或预防某些社会问题的发生和恶化,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冲突,促进了社会和谐与进步。

北京虽然已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但是,面临的问题是不能忽视的,如北京市民与日益增多的外来人口的关系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交通秩序问题、社会保障问题、道德意识淡化问题、人际关系冷漠问题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志愿者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参与。因此,大力发展志愿者文化,对于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推进北京的社会和谐程度,提升“人文北京”的内涵等,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

■ 志愿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人文北京”理念包含另一重意义是“文化北京”,文化交流是其中的应有内涵。中国志愿者事业的开展本身就是对西方志愿者文化的借鉴。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其思想根源是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1920年法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志愿服务组织,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化,20世纪中后期志愿活动在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兴起,并且日益向组织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以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仁爱精神为文化渊源,以“学雷锋”、“希望工程”等活动为依托,以西方志愿服务为借鉴,于20世纪末开启了中国的志愿行动。在一定意义上说,北京的志愿者文化是对外开放的产物,这使得北京的志愿者文化天然地具有开放性、国际性的特质。

北京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传统,正是在不同文明之间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北京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北京与世界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就是一次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盛会。近些年来,不少志愿者参与到国际性的志愿行动之中,越来越多国外志愿者不远万里来到北京加入到志愿行动中来,也有很多北京的志愿者参加到其他国家的志愿行动中去,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友好交流。完全可以说,他们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对于增进北京与世界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团结友谊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北京与世界之间的志愿者文化交流必将使“人文北京”展现出开放、包容、友谊的形象。

■ 让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成为道德与文明的播种机

“人文北京”理念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文明北京”,就是努力提高市民的道德素质素养,展现市民文质彬彬的礼仪形象。发展北京的志愿者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成为道德与文明的播种机,感染和引导更多的市民在道德上高尚起来,在礼仪上规范起来。

在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日益凸显的今天,志愿者给人的则是一个道德高尚、无私奉献的形象,他们的志愿行动不受个人私利的驱使、不受法律的强制,而是基于自己的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他们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他们是道德的表率,其巨大的榜样力量和强烈的示范效应会感染服务对象以及更多的人,人们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投桃报李,放弃“小我”, 多为他人考虑,为社会着想,追求思想道德上的更高境界。

作为国家的首都,作为一个越来越国际化的都市,市民的文明礼仪素养直接关系到北京的形象。尽管说北京市民的总体文明礼仪素养是一流的,但绝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少数人的不文明之举会破坏整个城市的良好形象。正因为此,除了政府、媒体、企业、社区以及市民个人的努力之外,也需要文明素质相对较高、礼仪形象相对规范的志愿者们去进行示范和引导,使得北京市民的文明礼仪形象与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让“人文北京”的形象在每个普通市民的身上展现出来。

在西方国家,志愿服务活动几乎家喻户晓,已经成为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199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其中,56%—62%的妇女每周奉献3.4个小时、49%的男人每周奉献3.6个小时。相比较而言,北京的志愿行动起步时间还不长,志愿服务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借助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行动的“东风”,志愿者文化的“星星之火”将在北京的土地上形成“燎原”之势。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志愿人文
The Price of Beauty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志愿小队出动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