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邻居罗西基》的人生观

2009-04-21

消费导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凯瑟幸福人生观

邵 芳

[摘 要]《邻居罗西基》是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创作的拓荒者题材的代表作之一。以十九世纪末美国中西部边疆开拓者生活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代表了凯瑟主要的文学成就。本文解读《邻居罗西基》中的人生观,以此研究凯瑟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小说所反映的人生哲学对于无止境追求物质财富、正陷入生态危机的当代人类社会颇有启发。

[关键词]《邻居罗西基》 薇拉·凯瑟 人生观 幸福

一、引言

《邻居罗西基》是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的中篇小说,是她创作生涯后期拓荒者题材的一部代表作。朱炯强先生在《薇拉·凯瑟精选集》序中写道,“《邻居罗西基》的问世,表达了在凯瑟的心灵上,那些拓荒者善良、朴素、勤劳、热爱人生的宝贵品质仍然在熠熠发光。老农罗西基这一艺术形象之所以感动人,就因为他集中反映了普通劳动者最本质的品德。应该说,这部小说是凯瑟创作的一个里程碑,也是研究凯瑟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篇目。”[1] 然而,文学评论对它的关注并不多。本文将从凯瑟的创作主题入手,解读罗西基“完美的一生”,探讨作家借助该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学思想。

二、《邻居罗西基》拓荒者主题的回归

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薇拉·凯瑟最主要的、影响最深远的文学成就是一系列描写美国中西部边疆地区移民创业生涯的小说。这些作品成功塑造了十九世纪末美国中西部地区开拓者坚毅顽强的艺术形象,讴歌了以移民拓荒者为代表的劳动者在极其艰苦的生存条件下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所表现的高尚品德。这些小说从作家独特的视角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形成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以及物质文明的创造、积累和发展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尤其是对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邻居罗西基》发表于1930年,当时凯瑟已经57岁,正逐渐进入其创作生涯的后期。这部中篇小说展现了凯瑟作品所特有的平易细腻的语言、典雅宁静的风格、优美深沉的意境,将一位波西米亚移民的一生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蕴含着年近花甲的女作家对人生的感怀。

凯瑟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其人生观和文学创作思想有重大的影响。她九岁时随父母从弗吉尼亚州迁居中西部的内布拉斯加州,当时从世界各地涌来的移民聚居在那片荒凉的大平原上,辛勤地开恳土地,用自己的泪水、血汗、甚至生命建设崭新的家园,谱写美国历史的重要篇章。凯瑟从小在移民拓荒者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目睹他们的悲欢离合,同情他们的疾苦。她的家庭背景和所受的教育使她能够深刻了解移民们离乡背井的痛苦、对故乡的思念、对未来的憧憬、对土地的眷恋种种复杂的情感。移民们顽强创业的勇气和智慧令她由衷赞叹,而他们在艰难困苦中所展示的高尚精神境界更强烈地打动她。她一直都怀念早年的生活经历,热爱那片土地和那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她曾不止一次提到,唯一对她的思想和情感产生持久影响的是她二十岁以前的人生[2]。内布拉斯加州的拓荒年代成为凯瑟文学创作的丰富源泉,也正是她所刻画的那些默默无闻却具有高贵品质的普通劳动者的生动形象赋予了其作品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三、罗西基的完美人生

小说用简洁宁静的语言风格叙述了罗西基的一生,以真挚细腻的描写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罗西基幼年丧母,在乡下和外祖父母相依为命。

(一)土地情结

命运使罗西基年轻时就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冷暖,体会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和酸楚。他是朴实勤恳的劳动者,也不乏精神上的追求。城市里打工的生活虽然使他衣食无忧,却也带给他莫名的不安和烦恼,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领悟到那些苦恼来自于大城市生活造成的巨大空虚感。“它们把你囚禁,用水泥把你团团封住,使你和外界分离,与大地隔绝。你一旦脱离了大自然,你的生活就像是水缸里的鱼,尽管水缸里的鱼可能比在大海里的鱼要舒服得多。”[3]他渴望摆脱那种禁锢和隔阂所带来的窒息感,“他要寻求一种自由自在、广阔无垠的梦幻”。[4]

童年时代的乡间生活使他“与土地、农畜及庄稼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5],他一心向往过那种“早看日出,晚看日落,种着、瞧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成长壮大”[6]的日子。终于他在35岁那年离开纽约,来到西部,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农村生活。

罗西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自身价值和人生意义。“他很单纯,就像一棵树,根须虽不多,主根却深而坚固。”[7]他坚信自己的后代只要能立足于土地,就一定能获得平安和幸福。他对土地的热爱反映出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如果说凯瑟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描述和赞美了移民拓荒者与大自然搏斗时的勇敢无畏,在《邻居罗西基》里,我们感受更多的是人对自然的依恋和敬畏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之地,而且是人类精神的依托。罗西基们辛勤耕耘,同时也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依靠智慧和坚忍守护着这块土地。他们不仅在土地上创造物质财富,还收获心灵的充实和快乐。

(二)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

老农罗西基从不怨天尤人,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他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但是淡泊财富,看待世事通透、豁达,具有一颗宽容仁爱之心。一家人快乐相守,子子孙孙健康平安地生存下去是他最大的心愿。“他和孩子们都很勤劳,可他们心地随和,并不一味钻营,当然也不是一贯正确。他们生活安逸,不欠债,但不那么发迹。也许像罗西基一家这么慷慨热心、深情厚谊的人永远不会发迹过快的……”[8]正是这种恬淡寡欲、节制自足的人生态度使罗西基感到很幸福,而在广阔自由的乡村大地里长眠是他最理想的归宿。小说的结尾说他的一生是完美的。

四、结语

《邻居罗西基》意在启示我们思索幸福的真谛。人类长期以来傲慢、贪婪地榨取和掠夺大自然的价值,因此而品尝生态危机的苦果。当代社会的经济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等无不源自于人类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它的居处是在人们的灵魂之中”,“人们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的宁静淡泊,才得到愉快”[9]。现代人必须学会用理性来节制自己的各种感性欲望,才有可能化解各种危机,获得真正的、长久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朱炯强编,薇拉凯瑟精选集(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 第9页

[2]Dorothy van Ghent, “Willa Cather”, in Harold Bloom, ed, Modern Critical Views: Willa Cather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5), p73

[3] [4] [5] 朱炯强编,薇拉凯瑟精选集(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 第309页

[6] [7]同上书, 第310页

[8]同上书, 第303页

[9]高恒天,道德与人的幸福(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第51-52页

猜你喜欢

凯瑟幸福人生观
薇拉·凯瑟地域书写中的流动主题研究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老师的秘密
薇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解读
为了“幸福”的母亲
从《驯悍记》看凯瑟丽娜的“悍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