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的中国农业

2009-04-15肖蔚琪

绿色科技 2009年2期
关键词:计算机农业信息化

摘 要: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农业在现代化信息方面的现状,展示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科技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经济

收稿日期:2009-01-20

作者简介:肖蔚琪(1980—),女,湖北崇阳人,助教,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2-0045-03

1 引 言

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的互联网技术时代,互联网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互联网的发展和运用给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一场革命,使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近20年来中国的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长久的进步,同时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什么是农业信息化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从古到今,农业为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两会”的召开,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十六届五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建设新农村放在首位,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我们是不能逃避信息对社会各方面发展的贡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如此。科技部在《关于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既是一种信息形态,又是农业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它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整个农业体系也将卷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为左右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3 我国农业信息化与国际社会的差距

美国已形成了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络,美国农业部(USDA)建立了重要的农业信息传播系统,时间性强的市场信息数据可直接通过计算机信息传递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随时传递给用户。据调查,目前美国约2/3的农民至少拥有一台电脑。另据美国农业部的一项报告显示,在美国200万家农场中,拥有或租用电脑的农场占31%,上网的农场占13%,另有10%的农民因农事而上网,且农作物种植农场利用互联网要高于牧场。

印度的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印度政府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发展,1999年还专门成立了信息产业部。印度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由印度国家农业研究委员会统管,下设农业研究与教育子系统、农业研究管理子系统和印度国家科技文献与服务子系统。并将全国的中心研究所、区域试验站、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地区研究中心、农业大学和农场等机构有机组织起来,各负其责,实现全国资源快递和共建共享。

德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计算机售价不断降低,功能不断增强,计算机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据统计,国家农业技术人员在工作场所一般人手一台计算机。许多农民也逐渐认识到计算机的作用,把计算机运用到生产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韩国非常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在科技人员和农场主之间建立信息传递渠道。韩国政府和公共机构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农业信息建设主要由农林水产省的农林信息中心来完成。于1992年成立的农村振兴厅,利用现代网络将其建立的中央、道、市郡、邑面四级组织机构的一体化指导体系联接起来,为农业科研,教育和农业推广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并建立了农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系统。

我国由于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信息资源封闭、不能共享,计算机应用系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没有形成完善体系,在部分地区更是空白.据农业部2001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上网的平均比例只有0.2%。从总体上看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农业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型时期。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慢,科技贡献率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农业科技信息意识不强我国目前已有的信息设施尚未在农业上得到有效的应用。巨大的反差及国外对农业信息开发的成功经验应使我们更加重视它的建设和发展。

4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巨大影响力

4.1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4个方面,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作物生产模拟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问题。专家系统(Expertsystem,简称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耕耘作业、果实收获、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畜牧生产的自动控制可优化饲料配方,自动调节动物生产环境,极大提高动物生产量;工厂化农业生产如温室栽培,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于一体,年收获产量增长5~10倍,缩短作物生长周期,节约土地,这些成果的研究应用可成为解决人口、粮食、土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我国还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制出耕地变化监测系统,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这些成果的实用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

4.2 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是经营管理的根本依据。上至农业决策者下到农民,因信息不灵而作出不正确的决策,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因而有必要建成完备的农业宏观决策信息咨询系统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我国己在建设国家公用数字通信网,国家的公用经济信息基于通信网等国家信息国道的建设,全面实施“金”字工程。国家农业信息网络已具规模,信息扶贫致富工程正在实施,这些网络的建成将改变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环境,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指导,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快速准确地向农村、农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同时可极大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效地联结小农户和大市场,使农户只要有1台微机终端,通过网络就能够及时获得农业法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产品销售等信息,合理地进行农资购置与产品销售,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

4.3 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各种灾害如气象、洪涝、海洋、地质、地震、农林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信息是防灾、减灾、救灾、避灾的关键,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目前我国主要用于洪灾、作物病虫灾害、旱灾、土地荒芜沙化监测、森林火灾等。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生产与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使得及时迅速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成为可能,促使农业行政、科研、教学、生产和企业走上现代管理轨道,使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过程可依据不同生长阶段特点实行自动定量化控制,进行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这将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改变农业效益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上高产、稳产、低耗、高效,人—资源—环境—生产关系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4 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应用

现代农业要求组织集约化生产,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而首先必须摸清农业资源与环境现状,监测并预测其发展,从而达到合理开发与利用。但由于我国资源类型多,区域差异大,变化快,而传统调查手段和方法难以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严重制约有关农业资源管理政策与措施的制订。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因为具有宏观、实时、低成本、快速、高精度的信息获取,高效数据管理及空间分析的能力,从而成为重要的现代农业资源管理手段,广泛应用于土地、土壤、气候、水、农作物品种、动植物类群、海洋渔等资源的清查与管理,以及全球植被动态、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壤侵蚀监测。可预见信息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1)快速查清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分布,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

(2)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及环境进行有效监测;

(3)预测各种措施对农业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5 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应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

(2)加强信息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建立标准和数据更新体系,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增强数据的共享性,开发和利用各省、市、县等地区的农业数据库,促进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3)大力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依托全国信息主干网,加快“农”工程建设。在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下,各地及有关农业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区域网、局部网,并与国内主干网、互联网接轨,实现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户入网。加强高层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增强全民信息意识。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远程教育。

(4)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基地,加强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选择民众信息意识强、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基地,组织农学家、信息专家、经济学家参与规划建设和实施。并加快成熟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广,边试验边应用,根据试验情况总结经验,成熟后向其它地区大力推广,使农业信息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试验——推广”的道路。

6 结 语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建设给现代农业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也给生产和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又会使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面临全新的课题。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还很落后,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农业的发展水平看,农业信息化发展任重道远。因此要向现代化农业强国迈进,就必须结合我国现状,逐步改进和完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信息管理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普及和应用,提高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总体应用水平,加快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全面加快信息产业化的进程,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大飞跃。

参考文献:

[1] 王至诚.计算机在美国农业中的应用[J].农村新技术,2001(07):9~10.

[2] 胡伯海.德国的计算机农业应用[J].云南农业,2004(2):28.

[3] 张保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J].计算机与农业,2001(2):1~3.

[4] 李妹兰.Internet的发展与信息社会[J].计算机与农业,2001(11):6~8.

[5] 王金华.互联网的作用及对农业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1(6):21,22.

[6] 郑业鲁.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1999(6):43~45.

猜你喜欢

计算机农业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