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地分等定级技术体系框架探讨

2009-04-15曾思齐杨文军

绿色科技 2009年2期
关键词:林地

王 伟 曾思齐 杨文军 袁 媛

摘 要:林地的科学分等定级对促进林地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林地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吸取当前我国森林立地评价的相关成就基础上,构建了林地分等定级技术体系。通过林地“分等”和“定级”两个层次工作,对影响林地质量的经济、社会、自然因素各项因子综合分析,按立地类型进行立地质量分析和适宜性评价,确定林地自然质量等;根据区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水平调查结果,确定林地综合指数;充分体现其使用价值,以期为今后林地估价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林地;分等;定级

收稿日期:2009-01-13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长沙地区林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6sx09)。

作者简介:王 伟(1982—),男,河北邯郸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经理学的学习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2-0009-04

林地是林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发展林业的物质基础。作为一类重要的土地资源,其分等定级工作却相对滞后[1]。鉴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立完善的林地管理体系、征用林地补偿、林地流转等工作均需以林地等级为依据[2],因此开展林地分等定级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进行林地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现有林地立地类型和林地资产评价成果基础上,将影响林地质量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引入林地评价体系,建立了林地分等定级技术体系,通过林地等和级两个层次的评价工作,客观、全面、综合性地反映林地的现实生产力和收益水平,体现林地的使用价值,可以为依法、科学、合理、统一管理林业用地,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完整科学的林地等级体系标准。

1 林地分等定级的技术构架

林地分等定级的技术思路是:以《中国森林立地类型》为基础,吸取当前我国森林立地评价的相关成就,在此基础上,按全国立地分区划分分等指标区,确定评价区的主要经营模式、基准树种、确定分等立地条件及权重,编制评分规则表,按立地类型进行林地质量分析和适应性评价,确定林地自然质量等;根据区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水平调查结果,确定林地综合指数;为全国林地分等工作和县级行政区林地定级工作奠定基础。

2 林地分等技术体系建立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依林地的性质将其分为“生态公益性”林地和“商品经营性”林地,并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实行分类经营管理[3];对商品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商品经营性”林地是林地流转的重点,且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的用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中,商品林地包括用材林地、薪炭林地和经济林地[4],其中用材林地(以下简称林地)占的比重较大,下面对其分等定级技术体系进行重点探讨。

2.1 分等原则

根据用材林地的生产特点,对其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定,并划分等别。分等时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林地分等应以造成等别差异的各种相对稳定因素的综合分析为基础。

(2)分层控制原则。林地分等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等别序列为目的。在实际操作上,从国家、省、县三个层次展开。县级分等成果在县域范围内可比。

(3)主导因素原则。林地分等应根据相对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差异,重点考虑对土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突出主导因素对分等结果的作用。

2.2 分等方法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林木材积是衡量用材林好坏的主要指标。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生长在立地质量好的林地上的林木树高、材积的生长快,材积的生长潜力与树高的生长呈正相关,且树高易测定,受林分的密度影响较小,受人为因等其他因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5]。故选用林分平均高作为划分林地等的重要指标,通过下述步骤完成分等技术工作。

(1)不同树种有不同生物学特性,依据《长江中上游低质低效次生林的分类与评价研究》的林分划分标准划分群落类型。

(2)以地貌、土壤类型、坡向、土层厚度、表土层厚度、坡位、坡度、海拔8个因子[6]作为固定因子,每一群落类型选择相应的生长最好(已成熟、郁闭度0.7以上,林木普遍比较高)且覆盖所有县级区域内因子分量分级(表1)组合类型的林地作标准地若干。

(3)用各标准地的标准年龄林木平均高聚类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划分3~6个等别。

(4)将固定因子分量分级数据与聚类分析结果标准地数据整合,运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可以得到影响群落类型林分生长的主导因子,以及相应的判别函数。

(5)以每一个等别为制表单元,编制林分生长过程表,以便今后进一步研究。

2.3 分等单元的确定

(1)根据县级区域内现实林分的状况,先依据《长江中上游低质低效次生林的分类与评价研究》的林分划分标准划分群落类型区域;

(2)依主导因子县级区域内的组合类型划分初步分等单元,利用群落类型相应的等别判别函数,得出初步分等单元的等别;

(3)将同一群落类型初步分等单元等别一致,分布在一起的单元合并成块,形成最终的分等单元。

3 林地定级技术体系建立

3.1 定级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林地定级应以造成林地分等单元土地质量差异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为基础。

(2)主导因素原则。林地定级应根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差异,重点考虑对土地质量及土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突出主导因素对定级结果的作用。

(3)土地收益差异原则。林地定级应反映林地自然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林地生产力水平及土地收益水平的影响。

3.2 定级方法

林地级别的高低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林学质量(林地立地质量及其它自然条件);其二是经济质量(林地地利条件及经营管理水平)。在分等环节中重点考虑了立地质量对林地质量的影响,在此环节中,将以林地其它自然条件以及林地地利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为研究重点,揭示分等单元内部的林地质量差异。

(1)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除立地质量,林地的其它自然条件主要有群落结构、地表植被的覆盖度以及地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而林地的地利条件主要表现在其集材条件和运输距离。经营管理水平则表现在区域政策、经营方式以及对林地经营的投入。基于此,构造林地定级指标体系(见图1)。

(2)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定级评价指标权重,其中各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采用Delphi法,综合同行专家和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经验丰富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经计算一致性指标CI=0.0001,随机一致性比率CR=0.0065,RI=0.3861。CR<0.10,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定级评价因素、权重(详见表2)。其中运输距离为地块到该区域城镇中心距离;供应潜力为等单元地块上单位面级的承包户数。

(3)定级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中,群落结构、地表覆盖度、物种多样性、集材条件、经营水平和人为干扰度6个因子,依据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规范标准划分等级并赋予相应的分值(见表3);运输距离及供应潜力通过未级标准化分成3级,得出上下范围并赋予分值。

3.3 定级单元的确定方法

(1)以林地自然条件指标划分初步定级单元,然后以道路和城镇中心建立缓冲区,将自然条件指标因素分值图与缓冲区重叠,运用ARCGIS叠置分析形成新的图块;

(2)每一个图块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6个样点,依图块的大小确定样点数目,计算定级评价分值,按照总分数轴确定划分3~5级别,并得出级别分数上下界限。

(3)返回检验图块内样点级别是否一致,如不一致查看初步定级单元内社会经济指标影响因子,将图块单元修订,将级别一致分布在一起的单元合并成块,形成最终的定级单元。

4 结论与讨论

(1)林地分等体系按立地类型进行林地质量分析和适应性评价,确定林地自然质量等;充分反映了不同树种在不同立地上的生产潜力,为适地适树造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2)林地定级体系则根据区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水平调查结果,确定林地综合指数;体系中自然条件指标权重最大,体现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优越性,进一步证明地表覆被植被对林分生长促进的作用。

林地分等技术体系最终的目的是建立指标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比性,然后确定各县级区域的基准树种以及相应的经营模式,进一步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度等方法,确定分等立地条件及权重,编制评分规则表。由于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其因子分量分级的相应分值也不同,不能编制出评分规则表,只有通过基准树种方法来实现,且基准树种生长过程在该区域内具有代表性,可体现区域内指定树种生长状况,在此基础上才能划分林地利用等值区和林地经济利用等值区。因此,在体系中做出相应的林分生长过程表,以便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整个体系可用于薪炭林地,分等技术体系最终目的较易实现;用于经济林地,分等技术体系大体是与用材林地一致的,而定级技术体系,需同行专家和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经验丰富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重新鉴定。

参考文献:

[1] 单胜道,尤建新.论林地定级估价[J].资源科学,2003,25(3):43~48.

[2] 邱尧荣,郑云锋.林地分等评级的背景分析与技术构架[J].林业资源管理,2006,8(4):1~5.

[3]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N].中国绿色时报,2008,7,17.

[4]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S].2003,4.

[5] 曾思齐,佘济云.长江中上游低质低效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23~38.

[6] 成子纯,曾思齐.马尾松水土保持林经营模式与经营数表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43~62.

猜你喜欢

林地
广西国有林地综合整治措施探讨
Summer Is Coming
黑黄花天牛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林地管理中3s技术的应用
如何认定非法占用林地性质?
浅谈林地的特性及其重要地位
浅谈林地的特性及其重要地位
森林能调和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