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

2009-04-15朱创业

绿色科技 2009年2期
关键词:开发模式旅游产品

王 军 朱创业 谢 萍

摘 要:山地旅游一直是游客较为青睐的旅游形式,也是传统的大众化旅游形式。如今各种新兴的旅游形式频频推出,山地旅游怎样才能保持住竞争力?本文从分析山地旅游类型入手,给出了山地旅游产品的几种可开发类型,在此基础上列出几种新型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手法及实际案例,作为总结。

关键词:山地旅游;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收稿日期:2009-01-18

作者简介:王 军(1983—),男,成都理工大学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学习研究方向: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2-0028-03

自古以来,山地旅游就是大众化的旅游形式。古代帝王们喜欢登山封禅,文人雅士也爱游览名山,历史上更有登山的民俗传统,亦留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千古绝句。如今在提倡生活生态、工作生态、娱乐生态的情况下,山地旅游又一次成为旅游热点。

山地,属地学概念,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 m以上,相对高差200 m以上。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浏览过程。

综合这两个概念后,笔者给出一种诠释:山地旅游是以山地自然环境为载体,以区域小气候等自然资源和山地居民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为资源,以山地攀登、探险、考察、野外拓展等为项目,兼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教育、运动为一体的一种现代旅游形式。

1 山地旅游资源的特征

1.1 景观类型丰富

山地旅游资源可分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山体、丘陵、陡坡、悬崖、峡谷、沟壑等地质构造形成的形式多样地貌组合。此外,复杂的地形变化所形成的山地小气候及由此衍生的山地天象景观,也是构成山地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1]。山地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指山地居民适应环境所形成的特有社会文化生活习惯,包括民风民俗、宗教文化、山地农耕文化等内容。由此可见,山地是陆地上景观最为丰富的立地类型。

1.2 资源与环境原生性强

由于山地交通不便,人类经济活动影响较少,自然环境较好地保持着原生状态,自然旅游资源原生性强;另一方面,山区居民还未受到现代生活的强烈冲击,其生活习俗和民风较好地继承了原生文化,保存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由于可进入性较差,现代工业社会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少。山地多为植被覆盖集中区域,生态环境优越。良好的环境成为现代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1.3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名山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迹,古建筑、古寺庙、名人墨迹、传说典故不可胜数。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山地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相互穿插,成为独特的风景名胜。它也成为人们发思古之悠情的理想场所。

1.4 旅游资源相对脆弱

按照传统资源分类来看,山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开发活动以生态效益为第一效益,山地为旅游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将是可持续的,合理的旅游开发将是山地自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但是,如果以纯经济利益为目的,不顾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过度开发,山地资源和环境就很容易被破坏,而且很难恢复甚至不能恢复,如珍稀生物资源、特殊地质资源等。这对山

地旅游资源的利用带来阻碍[2]

2 山地旅游产品可开发类型

山地旅游产品开发,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2.1 观光与教育旅游产品

山地具有最丰富的景观类型,其中观光资源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观光旅游是我国发展最早也是最成熟的旅游形式。现代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能也不可能摒弃传统观光产品。奇峰怪石、平湖深涧、天象奇观、宗教建筑、生物景观等丰富多彩的观光资源,可以成为山地旅游重要的吸引物。

山地是一个内容丰富、景象万千的自然和人文博物馆,也是人类最大的知识宝库。利用山地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各类科普教育旅游产品:地质地貌资源可以开发地质教育产品;林地可开展生物教育;居民区可开展农耕农事教育等。通过各类科普教育产品的开发,可将山地旅游与教育紧密结合,融教育于游乐之中。

2.2 体验与度假旅游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在《体验经济》中指出: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顾客的需求不仅仅只是产品或服务,他们还追求感情与情境的需求。因此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重视游客的参与性,参与体验应该成为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重心。山地旅游可以为都市人提供山地环境体验、山野劳作体验、山地文化体验等产品。

山地有别于其他旅游地的显著之处,在于其优良的原生态环境,特殊而复杂的立地类型使山地拥有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优美的景观、洁净的水体等,立足于这些资源,可以开发具有健身、度假、疗养、保健等多种功能的疗养度假旅游产品。

2.3 运动与文化旅游产品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在环境优越的野外参加各类运动。山地正是开展运动旅游的优良场所。在山地环境下可以开展攀登、探险、野外生存、户外拓展等各类运动。

“自古名山僧占多”,我国众多名山大川,与佛教和道教融为一体,佛家的道场和道家的洞天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旅游文化,是山地文化旅游产品重点之一;山地中散布着相对原始的村落,保存了传统的农耕劳作习俗,是开展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山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是山地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立足于以上三点,可开发出独特的山地旅游文化产品。

2.4 山地特色旅游产品

山地区域具备许多其它环境下不具备的特色资源,利用这些特色资源,可以开展多种山地特色旅游。利用良好的森林环境加以人工改造,可开展森林保健旅游;利用合适的地形条件辅以人工喂养方式,可开展捕猎旅游;利用特殊的海拔和气候条件,可开发出冰雪项目旅游;利用山地特定的文化底蕴,可开发出独特的文化产品等等[3]

3 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的突破口

面对各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传统的山地旅游应寻找新的突破口,创造出一些新颖的旅游形式。笔者发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特色餐饮

特色餐饮的概念很广,既包括当地的特色小吃,也包括在山地景区打造的养身餐饮、山水酒吧、农家饭等。把山水与餐饮结合起来,定能开发出山水新的乐趣,吸引特定人群。

以养生餐饮为例,现代人越来越讲究养生保健,而以优美的自然生态为背景开展的养生餐饮,市场受众规模非常庞大。很多道教名山都开设有道教养生色彩的系列养生餐饮。

3.2 康体养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种要求与山地旅游相结合,使得山地养生休闲成为潮流。山地景区生态环境佳,将康体项目引入并与山水休闲结合起来,已成为市场发展的热点,并形成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和驱动力。山水休闲旅游也突破了原有山水的局限,成为了养生康体休闲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空间非常广阔。具体包括冷泉、温泉以及各种养生泡浴模式、山野瑜珈、山水养生会馆、生态养生、美食购物养生、文化养生等[3]

3.3 运动休闲

当然,在山地旅游中,绝少不了运动休闲要素。适合在山地当中开展的运动休闲的项目很多,有的只能作为景区发展的补充,起到提升景区休闲功能的作用,如登山;有的是可以独立支撑起景区发展,如滑雪、高尔夫、漂流等。

在山水之间,比较适宜的运动项目有:徒步、漂流、森林野战、森林氧吧氧浴、森林探险、滑雪、穿越、溯溪、露营、骑马、射箭、滑草、山地摩托、草地滚球、高尔夫、探洞、峡谷探幽、攀岩、速降、越野定向、观鸟、垂钓等。

3.4 文化包装

根据山地固有的特点,可考虑文化包装手法打造名山。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利用民间传说神话赋予山地文化内涵,以提高知名度。传统的佛教名山、道教名山,到如今还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正是因为宗教文化赋予其独特的生命力。此外还有历史文化名山及红色文化名山,前者的代表有历代皇帝登山封禅所到的泰山,后者的代表则是红色名山井冈山。

文化的范围宽广、内容博大,21世纪又被旅游界称为文化旅游的世纪,把文化融入到山水中去,其结果是为山水旅游找到自己的特色,增添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4]

4 常见山地旅游功能分区

4.1 山地运动区

在这个分区里,根据不同的地势地貌,可考虑不同的旅游项目。如在较开阔的山顶或山梁上,可设置山地自行车、生态球类运动、室内运动馆和有氧健身区等。设立的多种项目中,既有针对年轻人的足球场、拓展运动等,也有针对女性游客的山野瑜伽、健身馆,此外还有针对老年朋友的草地门球、森林太极项目。在山湾的浓密森林一带,可设置激烈有趣的森林野战,也可设置野外生存体验营。

4.2 森林休闲区

考虑到山湾一带森林植被的良好生态环境,可将此区域打造成休闲娱乐区。具体项目设置既要针对高端客户打造高层次旅游产品,也要针对广大游客打造中档旅游产品。结合刚才提到的运动区中的山地自行车等项目,在休闲区里可设置山地自行车俱乐部,平时可吸引爱好者来这里培训,也可作为专业山地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基地。此外,山水别墅和山水酒吧等都是在休闲区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也暗合了以上提到的通过旅游房产打造山地旅游的手法。当然山水农家乐一定更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可包含的项目有农家乐美食、农家体验及垂钓等传统民俗活动[5]

4.3 溪畔度假区

有山通常有水。若能在绕山而过的溪畔打造合适的项目,不仅有助于山地旅游的整体开发,更能吸引固定游客群体来此消费。比如利用水的特色打造水乡风情,或者对应山上的农家乐在这里来个渔家乐。更可为的是,利用溪畔良好的生态环境,做一些康体旅游项目,那更可看出规划者的水平。这其中就可优先考虑洗浴休闲养身馆、森林生态大浴等不同形式的康体旅游产品。

5 结 语

山地旅游自古以来就是各种旅游形式中的热点。看清当代旅游发展趋势,抓住旅游产品开发的客观规律,找准开发突破口,相信传统的山地旅游也会有不一样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方精云.论山地的生态特征及山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J].生物多样性,2004,12(1).

[2] 王瑞花.云南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保护策略[D].昆明理工大学,2005.

[3] 王昕.论山地开发与旅游[J].山地学报,2002(20).

[4] 刘民坤,卢玉平.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7).

[5] 林峰.山水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旅游运营,208(6).

On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 Tourism

Wang Jun,Zhu Changye,Xie P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na)

Abstract:Mountain tourism is traditional forms of mass tourism, and has been a popular form of tourism. Now facing with a variety of new forms of tourism, how to maintain competitiveness of mountain tourism?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types of mountain tourism, then gives several types of the mountain tourism products . At last, the paper sets out several new types of mountain tourism product and provides the practical case.

Key words: mountain tourism;tourism products;development model

猜你喜欢

开发模式旅游产品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羌族地区纺织品类旅游产品设计思路
九嶷山瑶族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创意研究
鼓浪屿音乐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基于JSP技术的常用开发模式分析及运用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郑州方特游乐园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