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情与自由主胚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形象化演绎

2009-04-14张现红王海平

电影文学 2009年22期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反叛戏中戏

张现红 王海平

[摘要]约翰。福尔斯的著名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以爱情与自由主题为中心,自始至终贯穿了一种自由、反抗乃至反叛传统的原则,这深刻地体现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叙事技巧和结构的谋篇布局上。1981年,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型,哈罗德品特和卡洛尔·赖兹围绕莎拉形象在剧本的编剧、影片的导演等方面进行了独特的构思,使小说中的莎拉以及小说的主题意蕴在电影这一载体中“活”了起来。

[关键词]反叛;莎拉;人物形象;戏中戏

放眼西眺,

烟波浩渺。

日晒雨淋,

伫立首翘。

孑孑孤影,

日驰天遥。

胜境何在?

天涯海角。

——哈代《谜》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以实验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收藏家》等名作为读者所熟知。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福尔斯用解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手法,围绕追求爱情、人性与反叛社会的主题“复活”了维多利亚时代底层女性人性追求的萌动状态及其心路历程。

从1969年小说问世,到1981年卡洛尔·赖兹将曾获5项奥斯卡奖项提名的同名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呈献给世界观众,在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问题上,12年间。多位编剧抑或导演对《法国中尉的女人》踌躇满志、跃跃欲试,但都因小说中大量的叙述以及剧本最终改编的难度而望而却步。无可置疑的是,小说表现了一个有关爱情的自由反叛的主题,并通过莎拉形象成功地表现了查尔斯这个不自由、命定如此的英国贵族向一个新兴英国绅士的现代转型过程。如何在电影中创造性地塑造“神秘莫测”的“斯芬克斯”莎拉形象?如何将传统意义上的“查尔斯悲剧”成功地搬上荧幕?如何正确地把握小说的灵魂并将小说的主题加以正确阐释?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中译本前言中,福尔斯明确指出:“19世纪的英国是一个极富侵略性的国家,它不仅对外不讲自由,对内亦无自由可谈。实际上,我的小说的主题就是写在这样一个毫无自由的社会里,一个地位卑贱的女子是怎样获得自由的。争取自由并不是谋取私人利益的事情,也并不仅仅是与社会相抗衡的问题。我曾说过。自由不应视为个别人的事情。只有靠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相互理解,自由才可能取得。”

小说中对莎拉形象的塑造、对爱情与自由主题的演绎无疑是成功的,莎拉与查尔斯的暗中交往,仆人萨姆的觉醒与最终背叛成为深化主题、塑造形象的两条有力线索。

哈代的那首题为《谜》的诗在一定程度上与站在防波堤上身穿黑衣、望向大海的莎拉不谋而合。在小说中,莎拉是以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谜、一个令人困惑的“斯芬克斯”的面貌出现的。

在小说原作中,莎拉代表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女性,她有着机智的头脑,天生的洞察力。她受到的高于她出身的阶级的教育,使她不满于贫苦的现状和卑微的地位,诗歌和小说培养了她孤独者特有的寂寞,使她以司各特和简·奥斯丁的标准去批判社会、看待人生,并看重以自我完全不同于世人的方式来突显自身的价值,她的“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她对仆人的照顾、同情,她对工会主义者的理解而非诽谤,都证明她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中的超凡脱俗者,是自由的化身、反叛的代表。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引诱着查尔斯——这个莱姆镇上惟一能理解她的男人。并编织着一张爱的罗网。

在与莎拉的交往中,查尔斯清楚地发现莎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未婚妻欧内斯蒂娜。欧内斯蒂娜作为资产阶级小姐的虚伪、做作、浅薄,表情的贫乏、单调,智力上和语言上的装腔作势,的确都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的基本特征。他“面对着的这两个女子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恋爱观点。她们之中一个代表着行将消亡的维多利亚时代,另一个则代表着即将来临的新时代。”更重要的是,莎拉那双“既能看透一切,也能忍受一切”的大眼睛所传达的智慧和独立自主,促使查尔斯思考自己的现实生活和生存世界的枯燥无味和荒谬性。“她使他意识到自己被剥夺了某种珍贵的东西。他一向认为自己未来的道路无限广阔,而现在,这无限广阔的道路却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航程,只能通向一个已知的地点。她使他想到了这一切。”与莎拉的深层交往唤起了查尔斯对自由的焦虑,使他意识到面对单调、一成不变的生活,他完全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完全可以过另一种新的生活,而不是永远失去自由,成为弗里曼的商业傀儡和资产阶级的牺牲品。

关于萨姆形象,作家花了大量篇幅进行描述,这也是一个有着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的社会下层人物。他比查尔斯年轻lO岁,争强好胜,自以为精明干练,他努力学习上流社会的语言,以显示自己社会地位的提高。萨姆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世道变了,自己已经不同于往日卑躬屈膝的奴仆萨姆,韦勒(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中的仆人),“萨姆,韦勒和萨姆‘法罗之间(即1836年与1867年之间)的不同之点是:前者对自己充当的角色心满意足,后者对自己充当的角色痛苦不已,韦勒会回答有没有烟灰袋,而且还会讲几句笑话,而萨姆却态度生硬,双眉紧锁,不予理睬。”

对于查尔斯的调侃,萨姆分明表现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仆人的自尊和自我意识:“我们不是油(牛)马,我们是银(人)。”对于主人查尔斯,他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敢于对主人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怨恨,敢于默默地蔑视主人的所作所为,敢于对上流社会的虚伪冷嘲热讽。这证明,以莎拉为代表的那种新时代精神已经开始渗透在社会下层人物的身上,虽然他们没有受到过更高的教育,但自由、反叛传统、追求自我的精神已经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且总有一天会最终开花结果。致命的是,查尔斯对萨姆们的这一点始终没有觉察到,这种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在仆人萨姆身上变向发展到极点时,便演绎成对主人的利用、背叛。最后,通过对主人的背叛,他最终在弗里曼先生那里得以施展才能,并取得了作为一个新主人的地位和身份。

如何如福尔斯所言将“一个地位卑贱的女子”、一个下等的仆人在毫无自由可言的维多利亚时代争得个人的自由与解放的主题更好地传达给观众?编剧品特与导演赖兹煞费苦心,借助了巧妙的“戏中戏”结构,通过戏里戏外天农无缝的时空交错、场景切换和色彩格调的鲜明对比,成功地将两个女人的自主性与自我选择呈现出来。如果说,小说中仆人萨姆形象辅助性的浓墨重彩式描绘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莎拉形象的成功塑造,促进了作品自由、反叛主题的深化。那么,在同名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戏外演员安娜与迈克的婚外恋情、安娜的最终抉择则凸显了戏里莎拉的精神特质以及不同时代女性的共性选择。

同名电影是这样开始的,1980年一个电影摄制组来到英国海滨小镇莱姆镇拍摄电影,所拍电影反映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影片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过去时空和20世纪80年代初的现代时空中纵横交错、自由切换,呈现了两个并行的爱情故事,故事的演绎过程则传达了同一个主题,女人高贵的自主性和女人高度的自我选择权利在戏里戏外自然流露。这是一个

属于不同世纪女人的永恒主题,在追求、抉择与最终归属的问题上,不同时代的女人完成了对同一个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从小说到电影,品特和赖兹对于爱情与自由主题的探讨与完善,成就了一部精美、经典的旷世电影佳作。

“戏中戏”结构的巧妙安排是电影的一个成功之处,解决了小说原著中大量的人物形象、心理波动、对话描写以及引经据典式的小说语言问题。戏中,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贵族子弟查尔斯来到莱姆镇向资产阶级富家小姐欧内斯蒂娜成功求婚并商议结婚之事。在吹着冰冷海风的、黑黑的、狭长的防波堤上,查尔斯与未婚妻欧内斯蒂娜一同遇到了遥望远方的黑衣女子莎拉,带着一种对于令人不解的谜的好奇与探索,查尔斯逐渐走近莎拉的生活,开始了一段上层贵族与下层贫女的不了情缘。

镜头迅速地从查尔斯与莎拉的相识、相遇、交往切换到现代时空的“戏外”,饰演莎拉的摄制组演员安娜与饰演查尔斯的迈克是一对各自有着自己家庭的、偷情之中渐显真情的现代情人,一种20世纪现代家庭、婚姻的另类写照。在与迈克合作拍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过程中,原本并不重视感情、逢场作戏的安娜却在陷入之后最终爱上了戏中绅士戏外却是几个孩子父亲的迈克。但是造化弄人,这种相爱与偷情始终不能见之于光天化日之下,正如戏中的莎拉与查尔斯的前期交往,仅仅只能局限在私密的场合。与迈克睡在一起的安娜在睡梦中喊出了自己丈夫戴维的名字,在与迈克偷情的同时,安娜受着家庭伦理道德的拷问与考验,相比于戏中她所饰演的女主人公莎拉与查尔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相恋相爱,她与迈克之间的婚外恋情让人深思。安娜像戏中的追求自由、人性、真爱的莎拉一样,一直在思考着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全心爱自己的丈夫还是甩开丈夫一直与迈克私通下去?

演员安娜扮演着戏中的“斯芬克斯”莎拉。是巧合吗?是,也不是。我们必须佩服编剧品特的精心构思。其实,在整部同名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安娜与莎拉是作为有着共同意义、共同使命的角色,品特让她们代替自己完成了小说主题意蕴的全面演绎,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自由与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于某些人的背叛。戏里戏外,一个是刻意走进一个定有婚约的男人生活的莎拉,一个是有着美满家庭却在拍戏过程中爱上自己拍戏搭档、保持私通关系的安娜,两个女人都让爱自己的两个男人爱得痴傻、狂热,两对在既定婚约、伦理道德笼罩之下的“黑色”鸳鸯面临着一样的两难抉择。两段不能被世人认同的感情故事将走向何方?

在总的主题的统领下,戏里戏外两个并行的故事,过去与现在两个不同的时空,影片一步步走向结局的边缘。两段情感故事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关于查尔斯与莎拉的爱情故事,品特在原著中的三种开放性结局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第二种结局并大胆改编。戏中,三年后,倾尽所有、费尽周折、落魄失意的查尔斯终于得到莎拉的消息,他来到莎拉的居住地,发现莎拉还一如既往地爱着自己,一对有情人在分离三年后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二人乘坐一艘小船、相依相偎,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中驶向一片光明。戏外却是悲剧的结局,在摄制组的关机仪式晚会上,安娜最终选择了终止那段让自己困惑、有悖于家庭道德的婚外恋情,仍然沉迷于戏中不能自拔的演员迈克在安娜离去、人去楼空之时,却深情地喊出了戏中女主角“莎拉”的名字。简而言之,这部同名电影使人类永恒不变的爱情与自由主题有了新的呈现形式,在整部影片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在传统爱情故事与现代性爱悲剧的交错上映中,两个世纪有着两种不同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的鲜明对照,让观众在时空切换、色彩对比、结局的巧妙安排中感受自由主题的演绎与两性关系的何去何从。

总的来说,同名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品特和赖兹共同创造的成功之作,他们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进行大胆的改编,通过两个男人眼中谜一样的女人使原著的自由与爱情主题在电影中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恐怕这也是所有现代编剧和导演追求的一种最佳境界。尊重原著更要超越原著,《法国中尉的女人》做到了。

猜你喜欢

法国中尉的女人反叛戏中戏
“戏中戏” 里的爱情
论架上绘画的跨界与超越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元小说叙事策略
一半戏梦,一半现实——探析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戏中戏”